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体育局>执行和结果>数据统计与分析

阔步迈向全国革命老区体育事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5周年赣州市体育事业发展纪实

访问量:
5年的时间不长,却足以改变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如赣州的体育事业,华丽转身,精彩蝶变——
从参加全省性赛事都挑不出多少选手,到如今每年向国家、省输送运动员数十名,每年均有全省冠军、全国冠军,乃至国际赛事冠亚军;
从零落散乱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到如今随处可见的锻炼健身人群,遍地开花的体育社会组织,赣州的群众性运动赛事活动已连续3年在全省位居前列;
从无场馆无资金的困窘局面,到如今全市18个县(市、区)全部都规划建设高标准“两场一馆一池”,54.36%的村一级单位建成休闲健身场所,赣州的体育基础设施已成为城乡最亮眼的场所;
……
在加快打造全国革命老区体育事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的道路上,赣州乘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东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与关心帮助下,阔步前行。


1、对口支援全面落实

在共和国体育史上,赣南是要永远铭记的地方。1933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次体育盛会在红都瑞金举行,这就是著名的“五卅”运动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由此宣告成立。作为现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体育总会的前身,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央苏区体育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人民成了体育运动的主人。而“五卅”运动会成为共和国体育之源,是新中国体育之基。
然而,受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到2011年,赣州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到0.5平方米,全市县、乡镇、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数占相应总数的比例仅为38%、7%、26%,与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相差过半。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发展理念落后,赣州的体育事业发展步履维艰。
赣南人民的历史贡献,党和国家始终不忘。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支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赣南人民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加快赣州体育事业发展”等,由此,掀开了赣州体育事业发展新的华丽篇章。
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口支援赣州崇义县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4-2020年)》等文件,省体育局也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体育事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做好支持和帮扶工作,努力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为全国革命老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2013年6月起,国家体育总局31个机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直接帮扶崇义县16个乡镇,连续派出两批挂职干部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同时每年印发具体工作方案,立足崇义、面向赣州市,发行振兴赣南苏区主题“红色印迹”即开型体育彩票,支持帮助我市编制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体育项目建设等各类规划6个,专门为我市培训体育管理干部、教练员、体育后备人才、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5000余人。
2016年,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暨奥运会资格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等10余项全国性大型赛事活动相继在我市举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心共筑中国梦”全民健身活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奥运冠军赣南行”等系列活动先后在赣州启动……随着对口支援扶持措施的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赣南3.94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又一次焕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事业发展热情。


2、体育设施无缝覆盖

如果让时间回溯,赣州市体育中心,在赣南百姓的眼中,无疑是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象征。然而,时光回到今天,达到或接近市体育中心标准的体育场馆,在赣南的18个县(市、区)都可以看到。
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的缺乏,做到体育设施普及化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改善健康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的重要体现。乘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东风,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市争取并获得上级扶持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68个,资金逾5亿元,拉动地方近20亿元、争取体育彩票公益金2.21亿元投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建设资金超过前30年的总和。
从2012年到2016年,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我市先后建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49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场地(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拆装式游泳池)13个,完成红旗大道田径场、赣州体育中心室外网球场等改造工程,规划建设改造市、县“两场一馆一池”90余个,建设规划率达100%。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我市大多数县(市、区)的体育场馆建设,均具备了承接省级以上单项体育赛事的条件。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体现在城市,在全市各地农村、集镇、社区、广场,各种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个规范标准的篮球场、一张张乒乓球桌,一件件健身器材也让远在深山的广大农村、农民共享着运动的快乐。在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土坯房改造示范点,太空漫步机、太极柔推器、上肢锻炼器、摇摆器等户外健身器械应有尽有。“从没想过,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做运动。”村民罗流庆说。
让公共体育服务普惠于民。截至2016年,我市已建成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39个,覆盖率达49.12%,已建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1881个,覆盖率达54.36%。赣州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交困中起步,大踏步前行,一跃走在了全省前列。

3、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百姓。围绕提升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满足感、成就感、安全感、荣誉感,我市坚持群众体育社会化,变政府办体育为服务体育,通过做好“健全健身组织、提供健身设施、服务健身活动、支持健身赛事、组织健身指导、讲述健身故事”等“六个身边”的工作,努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并致力于将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极大地促进了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以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为抓手,每年年初印发《市直驻市单位及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安排》《市级体育社团全民健身活动安排》加强了市直驻市单位、各县(市、区)、市级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计划性和经常性;
——全力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实施“千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目前,全市共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6160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8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42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10人;
——充分发挥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承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市本级协会、俱乐部每年开展赛事活动300余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33.13%,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全民健身成了赣南大地最火热的情怀。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2012年,我市市本级体育社会组织仅有29个,2016年已发展到60个,涵盖了足球、篮球、广场舞、户外、击剑、电子竞技、马术、滑翔等传统与现代领域,而旅居车、冰雪、定向越野、轮滑等新型、时尚体育社会组织也在积极筹备之中。2016年市本级协会、俱乐部举办、承办省级以上赛事42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152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86次、体育交流202次。涌现了一批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直接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底,以民建民营方式建设的章江足球主题公园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出了我市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管理体育设施的第一步。就在此间,南康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江西嘉宏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公司获批江西省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南康训练基地,迈出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崇义县户外运动基地,大余县运动休闲旅游区,南康区乒乓球项目,信丰、寻乌县足球项目,定南县气排球项目,上犹县自行车、龙舟项目,石城县柔力球、陆地冰球项目等“一县一品”发展也已初见成效,其中瑞金红区运动休闲旅游〈十佳〉、崇义上堡客家梯田露营、赣州南康区乒乓旅游成功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着国家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相关政策的出台,今天的赣州,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体育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范畴,它正与旅游业态、服务业态等幸福产业紧密融合,在服务于全市六大攻坚战、服务全民健康、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4、竞技体育势头强劲

许多赣州人仍然记忆犹新,在第十二届全运会田径项目中,赣州籍选手万勇,书写了赣州选手在全运会链球项目历史上的新篇章。
在2014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市获青少部奖牌榜和总分榜第二名,社会部一等奖,金牌数和团体总分超过以往历届省运会参赛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省运会承办特别贡献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之后,我市又涌现出了林慧群、陈华玲、胡彩玲等10多名本土培养输送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全国大赛争金夺银。
如果把全民健身比喻为大海,那么竞技体育无疑就是大海上的浪花,是展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体育事业发展最耀眼的那一抹。为了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系统化发展水平,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方案》《赣州市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项目基地管理办法》《赣州市竞技体育扶持奖励办法》等文件,引导激励我市竞技体育上水平、上台阶。2014年以来,已有17人次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竞技体育离不开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挖掘各种资源,集中有限物力、财力实施重点投入,保障市体校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以市级体校为龙头,县级体校为基础,完善训练网络,抓好体教结合、项目进校园工作,创建省级单项训练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发展市级单项训练基地,壮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等多方位发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目前,全市建立了以市体校及重点单项训练基地为龙头,以其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的有特色、多层次、多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推进基层生源储备基地建设。市政府每年将体彩公益金的1/3用于体校训练竞赛和基地建设,狠抓市体校配套建设。如今,市体校成为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摔跤训练基地、省游泳训练基地、省田径训练基地、省水上训练基地,多次获得全省先进体校等荣誉称号。目前,市本级训练规模逾1200人,县级训练规模近2000人。
2014年10月,第十四届省运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一流的体育场馆、一流的竞赛设备、一流的服务环境,获得各参赛代表团的交口称赞。时任江西省体育局局长刘鹰在闭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本次省运会为“办得最好的一届省运会,必将在我省体育发展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此相呼应的,赣州创建全国运动休闲城市、打造体育特色小镇等也在随后不久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关的各项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赣州,正在朝着打造全国革命老区体育事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