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科学技术局>执行和结果>建议提案办理

在线检阅: 搜索

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访问量:

赣州市政协次会议第144号提案

提案类型*

集体提案个人提案联名提案

案    由*

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

   邹大勇等 1 名

界    别

中共

委员编号*

邮政编号

联系电话


单位及职务

E-Mail

通讯地址

主 题 词

提案日期

附    件

相关情况

同意公开发表同意其他委员参阅

希望办理的承办单位(供参考)

办理单位

主办

市科技局  

会办

市财政局 市工信局

提案内容(包括案由、案据和方案)

赣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通过的《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在总体要求中提出了“突出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主攻方向”。对标中央、省委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我市将科技创新摆在“六大主攻方向”首位,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助推工业量质齐升、倍增升级,引领赣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我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营造双创浓厚氛围,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渐彰显。截至2020年9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78家、三年新增近3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家,总量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93个,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2个,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号”科创平台相继落户赣州。创新平台相继搭建,全市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6个。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筹建了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加快建设了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赣州经开区区块链技术产业园、章贡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信丰和龙南5G科技产业园、南康家具产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基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形成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

二、存在问题

在梳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推进创新驱动中还存在的相关问题。

1.缺乏科技创新龙头,驱动发展能力不够强。赣州作为革命老区、后发展地区,和沿海地区乃至全省其他地市相比,缺少在全球、全国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创新龙头,截至目前,我市仅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被评为独角兽企业,仅有三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分别为青峰药业、赣州开源科技有限公司、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辐射驱动全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还显不足。

2.企业创新主体不多,创新驱动基础不扎实。企业是创新的主角。我市目前创新创业的氛围还需进一步浓厚,企业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没有成千上万企业创新创业市场主体的“星辰大海”,就难以打造我市创新驱动的“航母巨舰”。

3.产学研协调不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差。如我市虽在有色冶炼和新材料方面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由于产学研融合不够,产学研成果转化水平低。使得我市稀土产业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比重过大、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行业竞争力还不高,我市宝贵的稀土资源禀赋没有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4.创新高端和专技人才缺乏,人才短板较为明显。实现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以龙南为例,随着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端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各类人才往往考虑职业发展、生活配套、子女教育等原因,不愿在本地扎根发展,根据我们对园区314家企业的调查,70%以上的企业面临人才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引领我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每年遴选支持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行业领军企业。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的高新技术行业领军企业,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设立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同步配套奖励,重点扶持我市龙头企业进行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每年选择10个左右符合我市重点鼓励拓展领域和产业提升方向的重点科研项目给予奖励,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2.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按照“挖掘、培育、辅导、认定”原则,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建立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员、返乡人员、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全市科技型企业有较大的突破。对当年新增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含到期后重新认定),可分规模以上或以下企业给予一定扶持资金。

3.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稀土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我市重点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和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稀土行业协会等平台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对我市现有省级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发展能力提升,积极争取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科创平台达到30个以上。鼓励我市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建设,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我市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的合作,大力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粤港澳及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赣州设立分支机构,促使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企业、创新团队购买技术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市财政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以下简称科贷通),与省级科贷补偿金1:1配套。对企业购买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在我市首次实施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和项目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5.强化人才引进和人力支撑。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全市各地围绕产业发展编制本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精准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除发放人才特殊津贴、生活补贴外,其配偶按原单位编制和身份随调安排,子女在我市公办学校任选就学,本人及配偶、子女、配偶双方父母均可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对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来赣州创办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可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企)一策”。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对本土人才进入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的,按引进人才同等标准给予奖励。推动市内、外高校尤其是高等职(技)校与我市企业建立战略密切协作关系,加强与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公司等的合作,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实施“人才回流”工程,推动龙南外出能人、技工、务工人员到园区就业创业。同时,全市各地要提升园区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和园区城市风貌,为高端人才、创客团队、初创企业、技术研发型企业提供品质优良、价值适中、环境优质的创新创业空间。







答复件

  签发人:蓝赟                 赣市科委提字〔20214

分类:A

关于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第144号提案答复的函

                                      

邹大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案中的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让我们很受启发,对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很有帮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创造了赣州速度,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也是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布局的唯一新建院,填补了我省没有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主攻科技创新成为六大主攻方向首攻方向,科技在全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围绕您提出的建议,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关于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本级财政积极贯彻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9.59亿元,较上年增加1.79亿元,同比增长7.5%2016-202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累计安排创新赣州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达5.07亿元。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创新赣州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1.34亿元。

    加大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辅导,推荐好朋友科技、裕丰智慧农业等51家企业申报独角兽、瞪羚企业。整合资金设立了培养龙头企业专项资金,年资金额1.2亿元左右,其中,设立培养龙头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技改设备投资进行奖补;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奖励资金,对获得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和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达标的企业进行奖励。您在提案中关于在领军企业营收破一定金额时给予奖励的建议较具体,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政策,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研究参考。在组织科研攻关方面,我市今年将首次实施解绑挂帅制度,遴选若干重大方向给予重点支持。

二、关于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赣州的实施意见》、《赣州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及《赣州市促进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后补助,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同时积极兑现科技奖补政策,2020年市本级财政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资金5065.838万元,惠及全市291家企业;拨付科技协同创新补助资金640万元,惠及20户科技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拨付大学生科技创业扶持补助资金364万元,资助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40个。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2020年,赣州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9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16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首次破千,达到1094家,提前一年完成赣州市委、市政府主攻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翻番目标。您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分规上规下给予扶持的建议,市科技局正与市财政局密切沟通,预计今年实施。

    下一步,我市还将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实施提升重点产业链集群创新能力推进计划,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制度、解决创新难题;实施2021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推进计划,针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知识产权运用、标准化宣贯、质量管理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辅导和一对一诊断。

    三、关于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高质量建设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扎实推进二期工程(一期新建)建设。年底前基本建成专家、学生公寓楼,加快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谋划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学院;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核心,依托稀金科创城,高标准规划建设赣南未来科技城。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对接汇报,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力争获批组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省实验室,进一步夯实基础、完善条件,争取科技部支持组建稀土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为建设国家实验室奠定基础。

    三年筹建期内(2020-2022年),省、市财政共安排基本运行和建设资金26亿元,其中基本运行资金6亿元(省、市每年1亿元)、建设资金20亿元(省、市各10亿元)。围绕资金筹集管理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共筹集到位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和运行等资金13.25亿元,其中:省级建设和运行等资金8.1亿元、市级建设资金3亿元、市级运行等资金2.15亿元(其中2021年运行资金1亿元)。

    二是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体系。聚焦“1+5+N”重点产业,实施创新平台攻坚,大力引进中字头创新平台和高端科研机构,加快发展赣州智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个以上;按照一县一产一平台,加强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扩大覆盖面,组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80个以上,建立动态绩效激励机制,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30%以上。

    下一步,我市还将建立创新平台监督考核和评价制度。加强平台的规范管理,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资优限劣管理办法,强化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对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和评价,根据平台引进人才、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情况给予持续稳定的财政经费投入支持。

四、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建好用好赣州科技大市场。加快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互补、互联的赣州科技大市场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2020年预算安排200万元的基础上,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大市场建设资金34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万元,增长70%,用于引进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科技成果机构在我市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落地转化。2021年,市科技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已经举办中国膜工业协会年会、中国科学院稀土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多场次高级别成果对接会。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21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科技专利资金27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发明专利授权、维持、实施运用、知识产权人才、优势企业、专利代理机构,支持专利执法、宣传、培训等专利工作的开展,助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三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市本级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对现代农业攻坚、农业产业重点工程、农产品保价稳供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补。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模式、新路径,着力打造科技资源集聚区,发挥好科技创新对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国科学院STS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持续推进03专项成果推广应用,扩大应用场景,承担实施一批03专项示范应用省级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行业智联样板,助力赣州5G融合应用、智慧城市建设。

  五、强化人才引进和人力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最基本要素。201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政策文件,根据人才层次、类别不同,制定了17个政策包,对人才给予无偿资助、税收返奖、住房优惠及提供人才管家、私人医生,公办景点免票、进出港口车站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2019年,市委人才办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为人才新增30补充完善了18条更加细化的政策举措。为兑现上述政策,市、县两级财政分别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财政预算从2018年起,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6000万元,全力支持人才新政优惠政策的兑现和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快人才住房、人才小镇、人才公园建设,深入推进赣才回归工程、苏区之光人才计划,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人才工程计划;加大外专高精尖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际智力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350名;引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20个、高层次人才200名、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以上。市财政将贯彻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及时兑现科技奖补政策和人才优惠政策,继续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办理单位及电话:赣州市科技局

联系人:彭小舟8991581

    邮政编码:341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