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为有序推进各项科技工作,特制定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如下。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主要目标
(一)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强度达2%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稳中有增。
(二)力争启动中试基地建设2个以上,实施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项目8个以上,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2个以上,省科学技术奖居全省前列。
(三)力争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个、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5个,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2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0家,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25家。
(四)力争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0个以上。
(五)力争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数增长5%以上,争取项目资金增长10%以上。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一体贯通”闭环落实机制,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覆盖抓实创新理论武装,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完善“第一议题”学习贯彻,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的实施意见》,凝心聚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取得突破,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市科技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对领导干部学习教育、警示教育,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责、担责、履责。按照统一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素质培养,强化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科技管理队伍。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动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三)坚守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赣州科技”“科技讲堂”等平台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理论武装、责任传导、分析研判、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科技领域意识形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宣传,深入挖掘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提升科技宣传的策划力、引导力、传播力。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稳定工作责任制,建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将党建工作贯穿于重点业务工作全过程。优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发展,推动局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受托监管企业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突出典型示范引领,支持各党支部创立有特色、有影响力、有示范性的党建品牌,积极争创模范党支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务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党建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关怀机制。
(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创新自觉,紧抓研发投入强度。发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结构,引育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未来、投硬科技。实施好省自然科学基金赣南苏区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稀土联合基金。对我市研发投入总量较大的先进制造业、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在项目立项、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信贷融资等方面提供保障支持,不断提升其研发投入能力和水平。鼓励各地与市属、驻市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显著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占比。落实好全社会研发投入“扫楼”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强度达2%。
二是聚焦创新主体,培育高质量创新企业。加快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等为标杆的梯次分明的科技企业群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攻坚行动,专题调度到期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在规上企业“筛选一批”,在一产、三产企业中“拓展一批”,推动更多企业“小升高”“规转高”。争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00 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0 家以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企业申报“2030先锋工程”等重大专项。
三要聚焦创新要素,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全力推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先进金属材料省实验室尽快落地运行,争创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硬核力”。充分发挥好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作用,吸引集聚全国相关产业、技术、人才资源,为我市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四要聚焦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用好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六个产业集群分中心,针对我市产业发展所需,定期梳理产业技术成果需求清单,常态化对接跟踪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项目,布局建设信丰稀土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大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实施6—10个“揭榜挂帅”制项目,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并产业化,鼓励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赣州孵化乃至创办领办企业,催生一批标志性成果在赣州就地转化,让“投资就投科技,找项目就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品牌逐步叫响。
五是聚焦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科技资源。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尽快启动市委科技委员会日常运作,由市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市科技局)具体负责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将科技创新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工作。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对标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则规制,围绕科技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学研用融合、资源统筹调配、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做出探索,把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和经验做法学回来、转化好,研究制定新一轮科技政策,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为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出科技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