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科学技术局>执行和结果>工作报告

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

访问量: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服务全市“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是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出台了《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赣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赣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科技兴园兴企的若干意见》和《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及“一企一策”帮扶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驱动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苏区振兴科技创新工作。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章源钨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我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是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获得新进展。全市180多项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立项,获项目资金2600多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增长52%,总数达137家。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了首期规模2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支持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转型升级发展。
   四是科技成果和专利取得新成效。通过网评共评出2015年市科技奖候选项目37项,推荐省科技奖项目11项(其中3个项目初审评为一等奖);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6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1亿元。成功举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在线科技成果对接现场会”,对接会在线参会总人数达到23983人,征集项目成果1300项、技术需求754项,实现技术对接963次,产生意向442次,达成意向206次,部分达成意向的项目举行了现场签约,是全省历届对接会规模最大、对接成果最多的一届,有效促进了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专利申请量5731件、授权量4354件,同比分别增长56.9%、101.2%,均居全省设区市第二。3项专利被评为第二届省专利奖项目,占全省项目的30%。
二、2016年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目标,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围绕一条主线、提升两大能力、加强三项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推进三年主攻工业计划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一条主线。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线,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落实各类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支持”的科技投入体系。开展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全面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加强“引技、引智”工作。
   (二)提升两大能力。一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在钨、稀土、脐橙、油茶等产业领域进行协同攻关,着力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的联系与互动,联合高校、院所开发一批重大科技协同创新项目,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产学研创新发展;设立市科技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我市企业增信;成立赣州市“科贷通”科技合作发展基金;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二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托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逐步构建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企业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
   (三)加强三项建设。一是加强园区科技支撑建设。加快推进赣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升促建工作,制定出台支持高新区发展的工作措施,争取由科技部组织召开赣州高新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加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和主战场。深入开展“科技入园入企”服务行动,指导推动各类园区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进行区域创新要素合理布局和创新体系建设。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在扶贫开发中的应用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二是加强各类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按照三年建设期要求,积极指导和协助两个中心做好迎接验收工作,确保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引导国家级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及产业化,积极承担更多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通过科技项目支持,从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强化创新服务等方面入手,培育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十三五”实现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省级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切实把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作为促进转型升级、工业强市的重大举措。
   (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初创示范企业,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承接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建立健全科技型初创企业和领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联系制度,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帮扶。建立完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对后备库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增长20%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群手机APP服务,定期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布科技创新资讯,在资金、技术、人才、成果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二是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和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推进科技人才团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探索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年薪制等知识、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与路径,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机制。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十百千万”工程,加大企业申请专利的资助力度,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消零”行动,力争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超过30%,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长50%以上。四是实施科技信息平台升级工程。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和创业服务资源,完善局政务网站,搭建市科技人才专家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技术合同成果登记系统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