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科学技术局>执行和结果>工作报告

关于印发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访问量:

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科技局、赣州开发区发展规划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奖励大会暨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现将《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赣州市科技局

                            年五月五日

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赣州具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新成效,钨稀土新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硬质合金刀钻具、新型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0.2个百分点以上;开发新产品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增长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的精神,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围绕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减排等,加大生态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促进生态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赣江及东江源头区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保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研究工作,开发、引进和储备一批先进技术;同时,强化低碳、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二是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技术研发、资源信息共享、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投融资五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从研发到应用的创新实践体系,以及“政金介”协调,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快具有赣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实,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主动设计、集成提炼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采取产学研联合攻关方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抓好赣州钨与稀土新材料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壮大基地(园区)规模,提高基地(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力争启动以龙南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稀土发光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创建申报工作,开展以沙河工业园为核心的“汽车变速箱及零配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建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三是配合省科技厅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作,促进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的形成,力争在稀土钨新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硬质合金刀钻具、新型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四是抓好产业集聚,项目集群,拓展产业链,在加大力度重点扶持培育稀土钨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稀土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LED、生物医药等产业,重点培育若干家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五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考核工作。

    (三)着力推进条件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已建和在建的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突出平台支撑发展、整合资源和转化成果的作用,不断增强其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抓住省里新组建2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机遇,认真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申报工作。三是加快赣州稀土研究设计院的建设步伐。四是积极配合省里做好“赣州稀土研究设计院”和“江西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争取工作。五是积极开展“章源钨业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抓好“555”人才工程计划,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组建、培育一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四)着力抓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一是深入调研,挖掘一批项目。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掌握我市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掌握我市区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在提质增效上的瓶颈难题,掌握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的关键难题,挖掘一批对我市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大、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科技攻关项目。二是科学设计,申报一批项目。加强政策学习,研究国家、省有关项目立项的动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主动与国家、省科技计划衔接,提高申报项目的立项率,最大限度的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继续积极争取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省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重大项目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好立项项目。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三年强攻工业”计划、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带动性强、提升产业竞争力快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四是加强培育,储备一批项目。对尚未具备申报实施条件但能够发挥我市产业优势、易于形成产业化的科技型项目给予关注,加强培育,指导相关企业和部门完善条件,抓紧做好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

(五)进一步抓好科技入园工作。一是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各自的特色和条件,完善入园模式。二是把科技入园全面覆盖到全市工业园区,做到科技入园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服务设施和服务举措。三是加强对企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资源、需求和服务台账,抓好一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创新服务方式,继续开展科技人员入园入企和技术人才项目三对接活动。四是在“五入园”的基础上,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入园,拓展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五是引导、支持园区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技术机构和融资机构,组建产业协会,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市里对科技入园工作扎实开展的县(市、区)将择优分期分批予以扶持。

(六)积极参与科技大开放。一是强化跑部进厅意识,充分利用市厅科技对接活动平台,积极参与省部会商活动,主动加强与省科技厅和科技部的联系与沟通,以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选准方向,凝炼主题,争取省部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上给予支持。二是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夯实合作基础,围绕建设“三基地一工程”这一重点,分析整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情况,有针对性的推动企业与国内外科技机构的合作,加快国内外优秀技术、成果在我市的转移转化,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三是组织参与重大科技招商活动,突出重点、摸清需求、做好前期工作,提高招商活动实效。

(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大《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江西省省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州市市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实施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促进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在制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引进等政策中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导向,政府项目资金优先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项目或产品倾斜。三是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四是加强专利申请和实施资助、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以及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五是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等活动,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八)努力抓好县(市、区)科技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县(市、区)科技工作机构。二是找准县(市、区)科技部门的定位,明确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职能和任务,充分发挥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推动本区域的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环境。三是着力完善面向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广大农民的县(市、区)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园等成功做法和经验,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基层的推广转化,为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做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力争更多的县(市、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五是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六是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支持。加大对县(市、区)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指导力度,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对县(市、区)申报的符合全市发展战略、发展重点、有特色、有潜力的项目,在安排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时予以倾斜,对县(市、区)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予以支持,以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九)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及文件,努力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二是制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央、省已出台的有关科技投入、税收优惠、科技金融、科技人员激励、项目用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的落实。四是进一步营造好吸引、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环境。五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大科技创新战略性研究,提高科技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十)进一步加强科技部门自身建设。一是牢固树立“大科技”理念,切实转变职能,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创优服务质量,提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到岗、落实到人,提高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三是加强联系与沟通、学习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一致推进全市科技重点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打造“五型”干部队伍。五是优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发展提升年”的各项工作。六是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廉能管理体系,全面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