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策公开>政策解读

《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访问量:

《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一、背景

众所周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市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全面加速期。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市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亲自指导、推动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发改委牵头负责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代起草市委规划《建议》和编制规划《纲要》,并统筹推进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规划《纲要》根据市委规划《建议》编制,重点对“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提出二〇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该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是全市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对于引领全市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共18篇57章154节正文约7.3万字

在总体把握上注重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对标对表和体现赣州特色。全面对接省规划《纲要》和市委规划《建议》,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赣州提出“五个作表率”和“三个当仁不让、两个争做排头兵”的新要求,确保总体要求、重要判断、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保持方向一致。

二是突出战略谋划和重点任务部署。坚持把规划《纲要》作为统筹谋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基础上,突出对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等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切实做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三是突出一脉相承和开拓创新。在系统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基础上,立足我市“十四五”时期所处特定发展阶段,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主攻方向”等新的思路举措和工作重点,明确目标指标、部署重点任务、制定重大举措。

规划《纲要》主要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即第一篇。该篇设发展基础、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4章,主要概括总结“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分析研判未来发展环境,明确总体要求,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第二部分为分论,即第二篇至第十七篇。主要是细化、实化重大任务,具体为,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建设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深层次市场化改革、高水平推进内陆开放先行、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加快建设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强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赣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赣州实践。第三部分为结尾,即第十八篇。重点就保障规划实施作出部署,包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等内容。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积极履行规划牵头部门职责,全力推动规划《纲要》实施,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

三、问题解答

(一)规划《纲要》主要有哪些特点?

规划《纲要》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特点:

1.谋划早。2019年7月,市政府印发“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以来,组织开展了苏区振兴61个课题研究,委托市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了“十四五”规划25个重大问题研究,市人大、政协分别开展了“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

2.集思广。规划编制过程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面向社会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召开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党外人士等层面座谈会,书面征求国家部委挂职干部、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院士委员意见等。

3.对接紧。为抢抓规划编制“窗口期”,争取上级规划体现更多赣州元素,市领导多次带队赴国家、省发改委对接,推动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转报《关于报送恳请支持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项的函》,向省发改委上报一批“三个重大”事项。

4.思路清。一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节点。二是狠抓“三大战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争取构建“1+N+X”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体系。聚力“三区一园”,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强“六个区域性中心”,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是聚焦“六个主攻方向”。科技创新方面,大力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业倍增升级方面,打造“1+5+N”重点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方面,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方面,优化“一核五区”区域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抓“新基建”机遇,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化赣南水网体系。

5.按照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要求,市规划《纲要》设置综合质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改革开放、绿色生态、民生福祉等6大类32个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1个,约束性指标11个。同时,注重发挥重大工程项目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设置专栏31个,提出一大批具体工程项目。

(二)“十四五”时期,赣州经济增速有什么考虑?

“十三五”时期,是赣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干事创业氛围最浓的时期,GDP年均增幅达8.2%、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总量从1974亿元增至3645亿元,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6位,这为“十四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我市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重要要求,以及省委“五个作表率”、省政府“三个当仁不让、两个争做排头兵”的新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促振兴氛围浓厚,为我市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影响等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改革发展稳定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基于此,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赣州GDP增速按7.5%左右安排,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既坚持了实事求是,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缩小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赣州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方面有哪些重点部署?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赣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江西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最前沿,也是大湾区联动内陆发展的直接腹地。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给予我市的特殊关心和重大使命。

“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感恩奋进,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作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全面对标对表大湾区,全方位、全要素深度对接融入大湾区,聚力打造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创新区、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等“三区一园”,为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重点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强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围绕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形成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空运和水运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双向交通大通道。铁路方面,构建高铁“双通道”,建成赣深高铁,规划建设赣广高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公路方面,全面打通面向大湾区的省际高速公路,建成寻乌至龙川、信丰至南雄高速,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空运方面,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密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大湾区主要城市航线,开通至香港、澳门和东南亚航线。水运方面,规划建设赣粤运河,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同时,加快打通对接融入信息“大动脉”。

2.扩大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围绕融入大湾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推广复制大湾区改革创新经验成果,建成大湾区辐射带动内陆地区双向开放的主要支点。深化与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开放合作,提升赣州国际陆港内陆腹地港功能和作用,探索建立“沿海内陆组合港”新模式。建立健全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协商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快建设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打造“湾区+老区”跨省区域合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典范。

3.推进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围绕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实施全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力度赴大湾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开展“粤企入赣”“大湾区企业家赣南行”等活动。建设赣粤产业合作区南康片区、“三南”片区,探索共建赣粤科技合作试验区,打造大湾区产业协作高地和产业转移重要目的地。

4.建设大湾区最美“后花园”。围绕打造大湾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文化和旅游及康养休闲胜地,主动适应大湾区消费升级和高端市场需求,融入大湾区旅游合作联盟,规划建设至大湾区生态旅游走廊,开通大湾区旅游直通车;高标准打造瑞金干部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吸引大湾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以及中小学生来我市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对接供大湾区农产品标准,促进农产品产业链深度融入,建设一批面向粤港澳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基地。

(四)“十四五”时期,赣州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重点部署?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数字产业化的稳步发展、产业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数据价值化的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纲要》明确继续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江两岸三片区”革命老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核心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1.打造特色数字经济产业。聚焦区块链+AI、信创+网安、北斗+时空大数据等,培育壮大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信创、移动物联网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北斗等前沿新兴产业,推进5G规模商用和应用示范,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2.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施共享制造、数字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工程,全面推进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3.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赣州“城市大脑”,打造市级统筹部署、市县共建共享的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新零售等新业态,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培育“微经济”,打造“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五)“十四五”时期,赣州在社会民生领域有哪些重点部署?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增进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纲要》顺应群众期盼,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作了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

1.围绕劳有所得,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是构建援企稳岗扶持政策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围绕学有所教,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点是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全面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快建设赣南科技学院,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市属公立本科高校、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组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筹建若干所高职学院,高标准推进赣州职教园区建设。

3.围绕病有所医,大力推进健康赣州建设。重点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推进县级综合医院提标改造,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能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医疗服务能力补短板工程,加快公共卫生、心脑血管、妇女儿童、肿瘤、精神疾病防控等薄弱环节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4.围绕老有所养,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补齐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1+1+N”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小微服务网点,构建体系完整的养老服务骨干网。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政策解读渠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和规划科 0797-8991265

              赣州市长征大道8号1号楼四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