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赣州市乡村振兴局>重点领域>产业就业扶贫

在线检阅: 搜索

赣县区韩坊镇大营村脱贫攻坚采访记

访问量:

农亦商追“富梦”

——赣县区韩坊镇大营村脱贫攻坚采访记

  近日,记者在赣县区韩坊镇大营村第一书记严峻带路下,前往采访该村中心坑小组村民、贫困户廖士彬,得知他正在地里侍弄中药材防己。一年之计在于春,虽春寒料峭、阴雨连绵,但大营的村民们早已闲不住了。

  今年36岁的廖士彬,每天一大早协助妻子打理好圩镇上的肠粉早餐店后,就立即赶回中药材种植地里忙碌,他在特色种植之路上满怀憧憬,也充满干劲;

  63岁的村民曾祥英,总是大清早肩挑箩筐去赶圩,箩筐里有她辛勤劳作自种自产的土特山珍,还有她竭尽所能贴补家用的脱贫梦想;

  ……

  劳作的身影遍布山野阡陌,大营村民走出了一条亦农亦商的致富之路。

  大营村位于4县交界的韩坊镇南大门,距圩镇2公里。草木葱茏的大巫山环村而立,守护养育着这方水土这方人。这里土壤肥沃,交通便捷,盛产水稻、烤烟、脐橙、红薯、蔬菜,传统种植和集贸交易历史悠久。

  全村800多户,4000多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贫困发生率为11.8%。到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17%。

  怎样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赣县区委宣传部驻大营村扶贫工作队和大营村“两委”充分调研后,坚持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为村民选定了一条“农业保本,商贸搞活,务工增收”的融合发展之路。

  返乡创业的廖先达就是村民们眼中的“能干人”。他曾在广东东莞一家时装公司务工16年,月薪过万,市场意识和敢闯精神让他有了新的打算。数年前回到家乡后,他在自家山上新种20多亩脐橙,带领当地贫困户共同引进好品种,学习新技术,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今,脐橙已成为村里的重点种植产业,现有600多亩,其中贫困户种有120亩;水稻是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有88户贫困户靠种植水稻增收;烤烟作为村里的传统种植产业,也得到稳步发展,近5年先后有22户贫困户参与烤烟种植或为种烟大户务工。

  廖士彬家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由于家里老人年迈多病,他无法外出务工挣钱。驻村扶贫队为他的孩子申请了教育扶贫资金,引导他种下36亩油茶。在等待油茶生长收获的周期里,他发展养鸡养鸭和早餐店生意,2018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作为留守村里的年轻一辈,脱贫后,他继续在通往致富的道路上勤劳肯干,积极尝试,申请产业扶贫免息贷款8万元,于2018年11月新种了10多亩脐橙。

  看见村民汤景春种植了一种名为“防己”的中药材,廖士彬也好奇地前往参观考察,得知主治风湿的防己虽然从种到收需5年时间,但因村里排灌方便、土质肥沃,亩产收益逾10万元,当即决定先试种6亩。说干就干,从学习到贷款,从整地到育苗,仅用了两个月时间,现在他只等天气见好就将防己移栽入田。

  廖士彬告诉记者,脐橙、防己、油茶、养蜂等特色产业正在大营加快发展。让贫困户拥有自身“造血”功能,让每户都有至少一两项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村民心里踏实了,就会放开手脚干。

  鼓足了干劲的大营村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既能种地增产,又能赶圩增收的致富路子。每逢圩日,许村民都提着篮子着田间山头的特产和美味沿街开售。带着泥土芬芳的交易,成为乡村集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赣县区文联副主席、扶贫干部叶林在当地调研后,用“提篮小卖”来形容村民的赶圩交易行为。他认为,大营村有着发展城镇菜篮子工程和边界交易的区位优势,周边农产品在此集散的历史由来已久,既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又承载着难忘的乡愁情怀。村干部入户走访,也积极发动村民多参与“提篮小卖”,积少成多,助力脱贫。

  75岁的村民甘正成,是老央足小组的贫困户,也是一名老党员,他家3亩地每年能产1500公斤左右的红薯粉,收入近2万元。老两口在家总是闲不住,还种植了杨梅、花生,应季赶圩出售。58岁的村民黄龙凤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因为需要照顾患病的儿子,她只能早起赶圩。有时候扶贫干部帮忙在微信群里吆喝吆喝,她家自种自产的山货土产便很快被抢购一空。

  据了解,大营村116户贫困户中,除少数举家外出务工外,其余农闲时都会从事“提篮小卖”营生,长期从事农产品贩运的有60余户。

  “‘提篮小卖’看上去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累积的是市场意识和致富信心。”随着嗅觉敏锐的80后、90后纷纷“触网”做起电商,“老辈‘提篮小卖’,小辈上网销售”成为大营村的一段佳话,村民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多业并举,让大家尝到了甜头,感到有奔头。从躬耕田亩到亦农亦商,从“提篮小卖”到网销千里,大营村民争当新时代的新农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畅,前景越来越光明。 (记者 肖瑞华 胡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