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赣州市乡村振兴局>重点领域>社会扶贫

“红军书记”的诗和远方

访问量:

陈红军在蔬菜大棚里察看蔬菜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齐美煜摄

本报记者 胡 萍 齐美煜

2020年12月21日,是省民宗局机关干部陈红军到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任第一书记的第677天。

驻村帮扶近两年,陈红军把杏花村当作第二故乡,想良方谋新招,兴产业促发展,用心用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杏花村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红军书记”。

这一日,记者来到杏花村,无意中发现陈红军记录的6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每篇日记还配有一首自创的扶贫诗。677天,676篇民情日记,676首扶贫诗。厚厚的本子,泛黄的纸张,一笔一画,点点滴滴,每一首都镌刻着一名扶贫干部的为民初心,见证着村民奔向幸福的步伐。

轻轻翻开民情日记本,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扶贫故事,冲开时间的闸门,向我们袭来。

●“扶贫贵在行动,扶志贵在持久。感恩贵在常态,激发自强内力。”

——摘自2019年12月11日民情日记

脱贫户张宜部一提起陈红军,感激的泪水禁不住往外涌。张宜部常说,红军书记是他们全家的恩人,是他让自己懒惰的儿子张国波转了性子。

陈红军刚来杏花村时,就听说村里有个出了名的懒人,整天游手好闲。没错,这人就是张国波。“这怎么能行!幸福生活是靠打拼出来的!”陈红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张国波的精神面貌。于是,陈红军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一次又一次找张国波谈心。最开始,张国波有抵触情绪,多次避而不见。陈红军没有放弃,与张国波交朋友,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门”。

在张国波意识到“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是件丢人的事后,陈红军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当护林员,为村里巡山。一改往常的张国波感受到村民对他的尊重,工作也越发地认真负责。有一次,山上着火,张国波和村干部们一起扑火。扑火结束后,其他人都休息了,张国波还在巡查火场沿线,不放过一个火点烟点。

在杏花村,换了精气神的不止张国波,还有易致贫低收入户何善平。何善平脾气暴、好饮酒、不合群,常常动手打人,打走了老婆,又骂跑了女儿,常年孤身一人生活。几年来,何善平一直想闹个低保,但又不符合国家政策,村干部对他很是头疼。

陈红军一次次主动去何善平家,关心他的生产生活,让他重燃对生活的信心。2019年,何善平自种了100多斤芋头,吃不完又卖不出去。陈红军带头购买,并号召村干部买。这给了何善平莫大的鼓励,让他明白了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去年,他又种了紫薯、生姜。收获时,陈红军总是第一个“捧场”购买。“只要他肯种,我就会买!何善平知道自力更生了,这是钱买不来的!”陈红军说。

●“八一起义军旗扬,冲锋热血洒疆场。驻村扶贫葆本色,不忘初心献忠诚。”

——摘自2020年8月1日民情日记

“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陈红军参军17载,是名军转干部。去年8月1日,杏花村组织召开了退役军人座谈会。座谈会上,陈红军号召大家退伍不褪色,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振兴乡村。

在陈红军看来,脱贫攻坚,退役军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依靠力量,他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敢闯敢试。所以驻村帮扶期间,他积极联系村里的退役军人,为他们干事创业排忧解难,推动他们当好致富带头人。

杏花村的张庆法,父子两代都是退役军人,参加过1998年九江抗洪救灾,退伍后在外拜师学艺做南酸枣糕。收果、清洗、挑选、熬煮、脱皮、脱核、揉搓、晾晒、切条……手工制作南酸枣糕是个辛苦活。张庆法苦学8年后回村,办起了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吸纳6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户有30余名。

去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食品坊生产的南酸枣糕销售大受影响,2万多斤半成品积压。张庆法一筹莫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陈红军得知后,决定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的方式帮助张庆法。“我是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第一书记陈红军,我为杏花村土生土长的南酸枣糕代言……”近5个小时的倾力推介,陈红军一次性帮张庆法销售了近10万元的存货。

“红军书记是我的‘老班长’,是他帮助我打开了网络销售的思路,没有他,我的食品坊就没有今天。”在陈红军的鼓励下,张庆法未来计划发展林下经济、酸枣皮加工酿酒等。他说,只有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了,才能带动杏花村更多村民致富。

●“南康有个杏花村,产业发展惠于民。村荣民富共赶贫,你欢我笑振乡兴。”

——摘自2020年11月10日民情日记

陈红军认为,驻村帮扶要抓眼前、谋长远、稳脱贫。这其中,产业是关键。

杏花村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共有村民5303人。2016年,杏花村整村脱贫。2020年10月,141户贫困户496人全部脱贫。现如今,村里发展了大棚蔬菜、食品厂、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2020年达50万元。

“在红军书记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修路、修桥,改善基础设施,村子越来越美了,老百姓越来越乐了,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顺了!”村党支部书记赖华伟说。

2017年底,在省民宗局的大力帮扶下,杏花村流转200亩土地,引进两家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种养产业。然而,因企业发展重心转移,蔬菜种养业务难以高效运转。陈红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协调沟通,帮助两家企业将大棚蔬菜基地转让给另一家运营经验丰富的企业。如今,新扩建的蔬菜基地重现生机,吸纳村里10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务工收入2000多元。

为了扩大杏花村民族食品厂的销路,陈红军通过个人资源,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民族食品厂生产进行规范升级,并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2020年民族食品厂仅月饼产值就达200余万元,吸纳十几名贫困户就业,并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企业所需要的生姜、红薯等农产品。

“脱贫攻坚战场地,总把奉献放心头”“扶贫路上来回奔,责任重担扛在身”“不负春光推进,坚守阵地奋斗”……这些诗句,是陈红军的心声,也是他的决心。他说:“组织上选派我当第一书记,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为了乡村的明天更美好,我责无旁贷,无怨无悔。”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