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工作动态>政务动态

绿水青山还复来

访问量:

    远山碧水,蓝天白云,芳草青青,鸟语花香……近日,漫步石城县琴江河畔,只见一幅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展现在笔者眼前。

  绿色,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发展底色;生态,是一座城市孜孜以求的宜居品牌。近年来,石城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琴江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和流域周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四大子项目有序实施,全县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今年4月,该县被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市、区),是我市唯一,也是全省五个成功入选县之一。

  高位推进打造生态修复石城样板

  “我们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县级主要领导主抓项目建设机制,形成班子抓、专人抓、协调抓的工作机制。”采访中,琴江河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负责人刘永根对笔者说道,“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就要运用生态的方法、系统的思维,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原则,进行自然恢复、生态修复,让废水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据刘永根介绍,琴江河是赣江支流之一,琴江河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途经5个村,涉及人口6000余人。过去由于河水的冲刷,河道两边崩塌严重,河道内积石淤堵,遇到雨季,低洼的农田、机耕道经常被淹,严重影响百姓生产、生活,该县把该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列入石城县重点建设项目,专门成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领导任组长,先后制定《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并通过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每月定期督查,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此外,该县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营造、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塑造、水经济支撑“五水”统一修复理念,及时发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营造人人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建设绿色家园的浓厚氛围。

  目前,该县投资1.86亿元实施的赣江源头琴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治理自然岸线12.2公里,改造洲滩4处,构建生物栖息地12万余平方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15平方公里。

  多措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共治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近年来,石城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净水、增绿、护林、保草等手段,积极构建工作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我们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专项行动,排查出生态环境问题17个,完成整改13个,提前完成2020年整改任务2个。”石城县发改委干部赖湖洋向笔者介绍,该县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赣江支流琴江岸线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等专项治理行动。去年累计完成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关闭砂场20个,查处非法采砂25起,行政处罚20.3万元,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家、整合搬迁1家、升级改造15家。

  同时,该县扎实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县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县、乡、村、组四级林长体系,明确县级林长14人、乡级林长143人、村级林长630人、组级林长1876人,划定林长责任区域,确保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加快构建“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网格化管理架构,强化源头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聘任源头监管员92人、护林员798人。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全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96万亩、人工造林1.76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建立健全“河长+警长”机制,采用“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聘请保洁员120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20名;着力打造“智慧河长”,建立河湖信息化系统,全面实现河库“一张图”管理,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顺利完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任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完成森林药材种植892亩,新造油茶林2017亩。石城县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7.8万亩,覆盖率达90%;恢复绿肥种植4.8万亩;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86%。

  “生态+”效益凸显

  奏响旅游经济和谐曲

  农家别墅鳞次栉比,田园花海开阔平坦,小桥流水清澈见底……漫步该县琴江河温坊段花园大桥,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乡景,不少游客穿梭其间,驻足拍照留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融合了优美的湿地景观、翠绿的森林景观、恬静的乡村田园景观于一体,拓展了生态旅游内涵,而且提升了防洪标准化建设。”赖湖洋指着远处的秀美村落对笔者说道。

  “我们店十几张餐桌,‘五一’那几天都被旅游团订满了。”大畲村口的“常来农家饭馆”老板张烛荣告诉笔者,“饭馆每月的纯收入有一两万元。”好生态也能当饭吃。借国家4A级景区通天寨的“光”,附近十几个村的村民纷纷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笔者在大畲村看到,除了开农家乐、土菜馆、特产店,还有村民将废弃的树根、笋壳拿来做精美的手工纪念品,让普通的山间“垃圾”变废为宝。旅游旺了,名气响了,钱包鼓了。如今的大畲村享有“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等荣誉称号。大畲村的变化只是石城县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城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精致县城、特色景区、秀美乡村、集群产业”四位一体旅游强县战略,让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双翼齐飞。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91.9万人次,同比增长24.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2亿元,同比增长59.5%。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