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工作动态>政务动态

从荒山沟到花果满园

访问量:

兴国县,以红色历史闻名全国,但也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江南沙漠”。兴国县永丰乡凌源村就曾经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山坡土体出现崩塌和堆积的崩岗地貌,成为没有出路的穷山村。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村民是如何走出崩岗的呢?近日,笔者来到凌源村走访。

  凌源村距离县城30公里,车程需要一个小时,这座边远的小村,四周被山岭紧紧包围。因为当地红色土壤半石半土的结构,加上曾经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因素,水土流失严重,崩岗地貌在凌源村十分普遍。

  凌源村贫困户陈香风对此记忆犹新:“以前这里崩岗很多,一下雨就会把农田冲毁,田也种不了。”

  没有处理之前的崩岗,沟壑纵横。雨水从山岗流下去,下面没有堵住,形成一条条水沟。树长不了,水土也保持不了,水沟变得更宽、更大、更深。

  连绵的大小崩岗,像一块块伤疤,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凌源村一度面临“天空无鸟、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的尴尬境地。

  凌源村人口较多,土地较少且分散,以前基本没什么资源可开发,也发展不了什么产业,村里的小伙子都不愿待在家里。

  崩岗地貌就像一把利剑,封锁了凌源村发展的咽喉。这个赣南山区的村子,人口2186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加之没有产业带动,村里贫困户有62户,凌源村该如何破局呢?

  2018年,兴国县实施崩岗治理工程,针对凌源村的状况,兴国县水保局经过调研,通过开挖排水沟、减缓坡度、边坡植草、条带种果等治理方式,凌源村陡峭连片的崩岗被挖掘机、推土机整成一条条平整的条带,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兴国县水保局副局长刘拥军在现场向笔者介绍:“我们在山岗坡面修建挡墙,拦挡水冲下来的土,两边硬化后,泥沙都到沉沙池里,排出来就是清水。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保持水土,让肥力不会被水冲走,形成良性循环。山岗表面我们种上草皮,长草长树自然就可以形成森林。”

  以前的荒山变成了青山,环境也大变样。然而,经济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如何让贫困户脱贫,成了驻村第一书记钟成辉脑海中常常思索的问题。最终,他瞄准了整治后的山林资源。

  “在治理好生态环境以后,我们想着应该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的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采取政府主导、村集体引导、企业带动的模式。”钟成辉说。

  目前,村里通过“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了两个合作社,山上种起了脐橙、油茶等经济作物,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谈到崩岗的变化,凌源村贫困户钟远春深有感触:“以前这里是崩岗,什么都种不了,现在种上脐橙了,我在这里做事,一天可以拿到100元工资。我流转了26亩地在这里,每年还可以拿到2600元的分红。”在他看来,以前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定向收购的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们获得了切实的好处。此外,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沙地变成了产粮的水田,池塘进行加固,开展养殖。如今,借力山水林田湖改造工程的推进,合作社的种植、养殖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小云就在这里开发了536亩脐橙园、301亩水稻,办起了现代化养猪场。去年,他给贫困户发放了59.8万元的务工工资。

  远林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远林也在这养牛、土鸡、土鸭、鱼。这个合作社吸纳了10户贫困户资金入股、5户贫困户长期务工、10余户贫困户土地流转。

  不少贫困户依托合作社,自身的事业也有了起色。村民李石香告诉笔者,之前她养殖鸭子,但是因为一直找不到销路,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扶贫政策好,她就多养了一点。现在,她已经养了三四百只鸭子,一天可以收200多个鸭蛋,一个月下来就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鸭蛋卖不出去的时候,合作社会来收购,并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加工,然后推向市场。

  如今,合作社兜底,贫困户的产品不愁销路,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大家的钱袋子鼓了,生活条件也大不一样了,如今的凌源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人均增收3000元,合作社基地规模达到1310亩,经济效益达到300万元。山好水好的村庄,也吸引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从崩岗到绿岗,从穷山村到美家园。凌源村的变化,正是保护生态、呵护环境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