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财政局>服务>财经信息>局机关财政预决算

在线检阅: 搜索

关于赣州市2010年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市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访问量:

关于赣州市2010年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市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1222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赣州市财政局局长张建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市2010年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市级总预算草案,请予审议;2011年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市级总预算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㈠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8.31亿元,完成汇总各级人代会批准预算的102.8%,比上年增长15.3%。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完成汇总各级人代会批准预算的108.7%,比上年增长16%,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是:工商各税46.86亿元,完成预算107.4%;农业税收8.05亿元,完成预算136.5%;企业所得税6.91亿元,完成预算119.5%;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2.21亿元,完成预算105%;专项收入2.57亿元,完成预算129.9%;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12.39亿元,完成预算93.1%

全市财政支出达到238.53亿元(含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支出3.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14.5%。财政支出较好地保障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社会稳定、法定支出和社会保障五个确保民生工程及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剔除上级财政追加专款开支部分,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61.56亿元,完成汇总各级人代会批准预算的107.1%。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7亿元,完成预算112.3%;公共安全支出7.99亿元,完成预算109.7%;教育支出37.54亿元,完成预算108.2%;科学技术支出0.82亿元,完成预算122.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2亿元,完成预算11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88亿元,完成预算111.8%;医疗卫生支出10.9亿元,完成预算125.1%;环境保护支出2亿元,完成预算1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14亿元,完成预算102.3%;农林水事务支出18.98亿元,完成预算113.9%;交通运输支出1.73亿元,完成预算108.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3亿元,完成预算101%;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0.81亿元,完成预算106.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73亿元,完成预算120.9%;住房保障支出4.73亿元,完成预算302.6%超预算较大主要是增加安排廉租房、棚户区改造资金;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41亿元,完成预算101.5%;债务还本付息支出3.48亿元,完成预算359%超预算较大主要是增加安排污水处理厂借款还本付息资金。全市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比上年地方支出数增长18.6%17.2%22.9%,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6%的增幅。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85.18亿元,占年初计划244.4%。基金支出83.51亿元,占年初计划215.9%政府性基金超收较大,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77.81亿元,超年初计划46.68亿元,相应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相关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9.47亿元,超预算42.64亿元,占年计划的215.8%

㈡市级预算(含赣州开发区,下同)执行情况

2010年市级财政总收入35.26亿元,完成年初报市人大计划108.4%,比上年增长25.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41亿元,完成预算111.1%,比上年增长19.9%。财政支出36.55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35.6%,剔除上级追加专款开支部分,地方财政支出18.8亿元,完成预算105.6%

1、市本级

2010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26.25亿元,完成年计划107%,比上年增长17.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4亿元,完成年预算101%,比上年增长9%,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是:工商各税8.28亿元,完成预算110.9%,其中,资源税等五种小税完成预算的199.9%,超过预算较大主要是五税种纳税级次改变,原上划省级40%部分调整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契税、耕地占用税0.81亿元,完成预算57.4%,未完成预算主要是由于原属市本级的土地契税下放赣州开发区属地征管;企业所得税1.13亿元,完成预算141%,主要是企业效益好转促进所得税实现恢复性增长;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0.31亿元,完成预算157.8%;专项收入0.19亿元,完成预算59.8%;行政性收费、罚没和其他收入0.91亿元,完成预算68.5%

2010年市本级财政支出30.56亿元(含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支出1.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37.9%。增长较大主要是2010年省下达了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专项补助2.86亿元,以及廉租房、棚户区改造专项补助大幅度增加。剔除上级追加专款开支部分,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14.58亿元,完成预算108.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1亿元,完成预算107.3%公共安全支出1.39亿元,完成预算107.8%教育支出1.05亿元,完成预算110.4%科学技术支出0.39亿元,完成预算1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48亿元,完成预算10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亿元,完成预算139.8%,超预算较大主要是增加安排了国有企业改制资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增配套;医疗卫生支出0.51亿元,完成预算111.7%,超预算较大主要是新增安排手足口病防控经费;环境保护支出0.11亿元,完成预算101.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0.86亿元,完成预算109.6%,超预算较大主要是增加安排了三城同创、“双拥”模范城建设经费;农林水事务支出1.43亿元,完成预算103.7%交通运输支出0.51亿元,完成预算178%,超预算较大主要是增加安排航线发展专项经费和中心城区公交车改造、线路规划经费;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0.51亿元,完成预算101.7%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0.12亿元,完成预算101%;⒁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0.4亿元,完成预算101.4%;⒂住房保障支出0.19亿元,完成预算117.7%;⒃债务付息支出0.69亿元,完成预算126.3%,主要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付息资金。市本级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分别增长20.5%26.7%20.1%,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1.8%的增幅。

2010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8.52亿元,占年初计划280.1%。基金支出25.92亿元,占年初计划255.3%政府性基金超收较大,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完成25.8亿元,超年初计划16.36亿元,相应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相关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5.65亿元,超预算15.65亿元,占年计划的256.5%

2、赣州开发区

2010年赣州开发区财政总收入9.01亿元,完成年计划112.6%,增长3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7亿元,完成年预算139.3%,增长55.4%。财政支出5.98亿元(含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支出90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28%。剔除上级财政追加专款开支部分,地方财政支出5.03亿元,完成预算136%,比上年增长33.8%

2010年赣州开发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4.65亿元,占年初计划277.4%。基金支出25.92亿元,占年初计划288.2%政府性基金超收较大,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超收15.65亿元,相应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增大。

以上数据均为快报数,待市级财政决算编成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报告。

2010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圆满收官。一是总量稳步攀升。全市财政总收入五年合计完成470亿元,年均增长22.4%,比“十五”期间提速4.4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总收入突破1500元,是五年前的2.64倍。二是县(市)再上台阶。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合计突破100亿元,达到102.06亿元,所有县(市、区)迈上2亿元台阶,11个县超5亿元。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全市税收收入增长21.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达到86.6%

2财政支出三年翻番,重点支出有效保障。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238.5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4%,实现三年翻番,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一是基本支出保障有力。全市连续11年实现国家规定工资项目足额发放,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同等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全面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纳入财政全额保障范畴。基层经费得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每村超过5万元。二是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民生类支出达118.58亿元,占财政支出49.7 %。如包括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三是发展专项支出保障有力。全市用于交通、商业、金融、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支出合计35亿元,国有土地基金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方面的支出12亿元,同时,积极支持构建政府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提供强大后盾。

3支出结构更加优化,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全市直接发放粮食、良种、农资等补贴资金8.77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24亿元,农村公路及渡改桥建设加快,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鼓励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计发放补助资金3.06亿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资助贫困生政策132万人次学生受益,近三年全市教育支出合计突破100亿元,为财政支出最大的科目。全面落实医保扩面政策,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6%,困难单位和大集体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全面落实社保提标政策,连续六年提高企业养老金和城乡低保、五保户财政补助标准,新增投入5800万元,对4.11万名8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政策,投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资金超过15亿元,大批困难群众住房得到解决。

4、理财思路深刻转变,支持发展成效显著是鼓励县、区加快发展。市本级五年共安排7500万元,奖励发展快的县(市、区)。建立更具活力的市、区财政体制,促进赣州开发区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总量达到9亿元。二是支持二产、三产共同发展。2010年全市投入工业发展资金8亿多元,以钨、稀土为主的矿业税收比上年增长40%以上,所占份额恢复到15%。筹集改制资金2.34亿元,推进并全面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工作。设立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航空发展的投入,对银行信贷给予资金奖励。三是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坚持依法和据实征收。继续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免税费6亿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支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9亿元。

5财政改革纵深推进,财政管理绩效提升。一是预算支出改革成效明显。市、县两级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到市本级34个单位和3个试点县。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1-11月全市财政累计支出占当年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67.9%提高到2010年的83.8%。二是非税管理更加健全。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工作在所有县(市、区)推开,全市2700个单位开展了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市财政局正式成立非税收入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三是财政监督更加到位。严格工程预决算审查,市本级核减基建工程预决算资金1.63亿元。积极推进农业等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全面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惠农补贴基本实现一卡通发放全覆盖,政府采购监管更加规范。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财源结构较为单一,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增支需求较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专项资金管理尚需加强,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二、2011年市级总预算和市级预算草案

根据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计划,全市2011年市级总预算及市级预算草案如下:

2011年市级总预算草案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15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工商各税54.34亿元,农业税收11.03亿元,企业所得税8.32亿元,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2.89亿元,专项收入2.27亿元,行政性收费、罚没及其它收入12.81亿元。

上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减去上解省支出,2011年全市当年财力为168.65亿元(不含上级专项追加),预算支出安排168.6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1.8%,预算收支平衡。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56亿元,公共安全支出7.66亿元,教育支出37.2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81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2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3.45亿元,环境保护支出2.14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0.9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2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72亿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0.89亿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2.09亿元,住房保障支出2.32亿元,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0.57亿元,债务还本付息支出1.04亿元,总预备费1.46亿元。全市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预算分别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5.4%20.4%21.6%,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2.1%的增幅。

以上市级总预算是各县(市、区)上报的初步预算,待县(市、区)人代会批准的同级预算上报后,再汇编2011年全市财政总预算,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11年市级预算草案

2011年市级财政总收入计划数为4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2.33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5.4%

1、市本级

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工商各税9.5亿元,契税、耕地占用税2.04亿元,企业所得税1.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0.2亿元,专项收入0.23亿元,行政性收费、罚没及其它收入0.44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县(市、区)上解收入,减上解省支出和补助县(市、区)支出,2011年市本级预算财力为16.09亿元,预算支出安排16.0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5%,预算收支平衡。2011年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原则是: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集中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干部职工有关补贴标准,足额安排各项民生事业投入,确保农业、教育、科技支出达到法定增长,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公务接待“三项经费”等支出。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8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62亿元,教育支出1.2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39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5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0.66亿元,环境保护支出0.15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5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0.49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0.58亿元,商业服务等管理事务支出0.36亿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0.85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32亿元,债务还本付息支出0.55亿元,其他支出1.34亿元,总预备费0.3亿元。市本级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全口径预算分别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1.2%28.5%18.5%,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11.2%的增幅。

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5.32亿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1.2%,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49倍。基金支出安排25.2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6.9%

2、赣州开发区

2011年赣州开发区财政总收入安排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18亿元,增长24.5%2011年开发区预算财力为6.23亿元,2011年财政预算支出安排6.2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3.8%,预算收支平衡。

2011年赣州开发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8.45亿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42.4%。基金支出安排8.4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4.5%

三、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

2011年的财政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加大财政保障民生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完成市人代会确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提供稳固有力的财政支持。

围绕以上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努力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㈠在保增长、上台阶、提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力求“再提速,双跨越,两提高”、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再提速,即力争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双跨越,即中心城区财政总收入跨越50亿元,赣州开发区、南康市财政总收入跨越10亿元台阶。两提高,即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3%

㈡在促发展、调结构、增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紧紧围绕“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财源建设。一是全力支持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三个支撑”,培植骨干财源。新增安排2000万元重大项目开发资金,优先支持带动力强、财税贡献率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发展生态化项目。加大工业发展资金投入,支持主导产业基地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钨、稀土、氟盐化工产业集群高端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旅游发展资金3000万元,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现代服务、物流、金融、信息业等三产上规模、上层次。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资金,鼓励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裂变扩张、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三个重点”,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捆绑分散、重叠、交叉的产业发展资金,用足用好矿产企业缴纳的资源补偿资金等,促进传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发挥科技三项费用、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益,支持组建国家级钨和稀土、脐橙研究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发挥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的激励作用,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财税贡献高的“三高”型企业。支持加快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产发展给予财政扶持。三是综合运用财政奖补、担保贴息、政策激励“三种手段”,凝聚资金合力。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拉动社会、企业、银行资金加大投入。

㈢在工农、增投入、惠三农上实现新突破

切实贯彻落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要求,确保财政预算资金优先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城乡统筹建设,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被征地农民保障和民生工程。一是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城乡统筹规划示范区的道路交通、供电通信、供水排水、环境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人口聚集提供保障。支持示范镇完善圩镇基础设施、整治环境以及农贸、物流、服务等专业市场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客运路网工程、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以及危桥改造。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整合用好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项资金,加快发展果业、油茶等六大优势农业产业,加大农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支持果业等优势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三是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被征地农民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和低保范畴。扩大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完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

㈣在保民生、办实事、促和谐上实现新突破

集中财力办好省出台的70项公共财政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一是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让广大干部群众享受经济和财政发展的成果,确保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全面落实。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政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200元、90元,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手工业联社大集体企业未参保退休职工、未参保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等困难群体的养老生活补助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切实让广大干部群众得到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实惠,对“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给予财政支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解决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改善公共交通、突出贡献家庭教育关怀等惠民实事;切实让广大干部群众缓解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后顾之忧,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积极支持非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加大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二是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上年,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三是着力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大财税支持和调控力度,支持稀土开采秩序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限制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争取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三江”源区的水源、植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继续支持实施稀土和钨的储备制度和开采地生态利益补偿。

㈤在抓改革、强管理、求绩效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实施“两项创新”。创新财政资金跟踪问效机制,在市本级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选择基建、教育、支农、科技等方面的重大专项资金进行实施,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督“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模式,以“政府公共资源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将政府垄断资源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城市道路广告权等公共资源推向市场,强化开发竞争机制。二是实现“三个全覆盖”。将预算管理覆盖政府所有财政收支,逐步取消预算内、外两种资金管理办法;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覆盖全部县直单位,在市直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公务卡改革;将乡财县代管和村账乡代理改革覆盖全部乡镇和村级组织。三是抓好“四项推进”。积极推进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在提高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精细化程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心城区房地产税收征管范围,规范改组改制、退城进郊、金融保险等企业征管秩序。完善对县(市、区)奖励办法,建立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两基”建设,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加强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完善部门基础数据库,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强化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积极推进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联网、预算单位应用平台、金财工程等财政信息化改革。

各位代表,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各项预算任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遵照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工作部署,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开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