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统计局>回应关切>公告公示

在线检阅: 搜索

锐意改革不断进取 科技创新勇立潮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赣州市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访问量: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经过70年来的风雨历程,全市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投入到科技事业建设当中,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市坚持科学发展,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研发投入明显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源源不断,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科研队伍逐步壮大,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队伍逐步壮大。2017年末,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15319人,比2012年增长3.2倍;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R&D人员)6590人,为2006年的9.5倍;R&D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43.02%。近年来,全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2018年,“两城两谷两带”加速壮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引进的国机、凯马整车生产线建成试产,孚能科技经科技部认定为全省唯一“独角兽”企业;“中国稀金谷”入驻“国字号”创新平台4个,新引进中科拓又达等项目23个;“青峰药谷”建成全省首个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青峰药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园区平台加快升级,章贡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信丰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兴国获批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截止2018年底,全市获批建设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17个,已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智力工作站5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众创空间1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基地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

二、科技投入迅猛增长,政策扶持不断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2.62亿元,是1978年的4616 倍,年均增速达24.7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60%,比1978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开始,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人才科技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主要用于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科技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经费保障。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赣州市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量身打造政策服务包。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围绕科技创新制度设计、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制定出台《赣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赣州市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实施方案》《赣州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10余个政策文件,量身定制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让科技创新服务成链条、成体系。    

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全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17年,全市R&D经费投入26.78亿元,是2012年的4.08倍,年均增幅达32.5%;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0.43%提升到2017年的1.07%。

图表1: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图表2: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三、科研机构稳健发展,招才引智出谋出力

随着企业研发活动日趋活跃,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单位活动数396家,共建立研发机构312个,分别是2012年的11倍和12倍。机构人员5043人,是2012年的4倍。截至2017年末,研发机构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609人,是2012年的5.1倍,硕士及以上人员占研发机构人员的比重由2012年的9.59%提高到12.08%。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仪器和设备原价67739.7万元,比2012年增长177.5%。

近年来,全市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科技型人才。集聚中科院智库部、省级以上学会专家、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其专家团队等高端科技人才100余人,为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产业发展出谋出力共引进(含柔性引进)国家等各类高端人才320人,专家人才领办创办企业17家、重大项目45个。

图表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相关情况

四、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企业主体地位突出

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是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17年末,全市基础研究经费为1.50亿元,是2009年的8.8倍,其中高等学校和科技部门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1.49亿元和0.01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9.3倍和2.8倍。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是研发活动的三大主体。全市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三年来,先后成立赣州市检验检测创新联盟、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快走向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注重协同联合创新,先后与中科院、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秀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从主体看,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主体的地位不断加强。2017年末,全市企业研发经费24.64亿元,是2012年的4.3 倍,年均增长21.4%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市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 92.0 %,比2012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五、科技产出成果丰硕,产品贸易持续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专利申请量质并举,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不断提升。2018年赣州市专利授权量创历史新高,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5601件,同比增长6.1%,专利授权量达8982件,同比增长51.4%。居全省第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三年增至2.92倍,增幅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2.07倍的平均值。2018年赣州市商标注册申请量达25566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7件),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二;商标注册量达21653件,列全省设区市第一。截至目前,全市有驰名商标13件,地理标志商标26件(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含行政区划的集体商标1件(南康家具)。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223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09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35.0%和100.5%。截至2017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数984件,其中已被实施590件。2016年以来,市累计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28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40项,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4项成果获省科技奖

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1338项,比2012年增长525.2%;新产品开发费用33.85亿元,比2012年增长484.6%;新产品产值312.35亿元,比2012年增长112.3%;新产品销售收入316.56亿元,比2012年增长71.4%。其中出口35.64亿元,比2012年增长167.0%。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持续繁荣。

图表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

六、高新产业蓬勃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多年以来,全市坚持推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对稀土、钨、家具等传统产业实施提升改造,推动建设中国稀金谷现代家居城,鼓励支持稀土、钨、家具加工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广泛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等,助推传统产业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发展。二是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大数据、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一批重大园区,形成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三是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技术需求,集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延伸产业链条。

2018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65个,比2012年增加295个,增长17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9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5.58亿元,利润总额50.1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8.8%和88.4%。

图表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在接下来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全市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围绕打好六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做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持续动能,相信未来企业科技创新继续引领高质量发展,赣州经济将展现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书写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