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农业农村局>新闻发布

在线检阅: 搜索

大余县:“稻稻虾”循环种养模式绘就乡村新“丰”景

访问量:

1月起捕种虾、3月起捕虾苗、4月种植早稻、7月中旬前投入种虾、7月底收割早稻、10月初收割晚稻、12月虾苗分塘……这是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康万家稻稻虾种养基地一年中的循环种养时间节点。

近年来,大余县以建设“江西省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为契机,积极探索“稻稻虾”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虾双赢”的新“丰”景。

“早虾+双季稻”加出“双丰收”

“以前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每亩产量800斤,产值不到1000元,现在采用‘早虾+双季稻’种养模式,一年下来亩产早稻1100斤、晚稻700斤,小龙虾500斤以上,亩均产值超6000元。”大余县康万家稻稻虾种养基地负责人黄霖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增收账,“今年1至5月,基地光小龙虾就卖了8万多斤,销售额达160万元。”

田还是那片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

2017年开始,大余县陆续引进“淡水小龙虾”养殖,以“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特色精品”为目标,拓宽养殖空间,重点推进“稻虾种养产业”。

“由于小龙虾养殖投资小、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稻虾种养在产业帮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余县委副书记彭钢说。

稻虾共作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水稻提供了天然的水塘和底栖生物,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物,而小龙虾产生的粪便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且小龙虾捕食害虫和虫卵,减少了农药使用。数据显示,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1/3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切实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虾粪还田、有机种植、循环种养,最大限度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产出的大米香甜、小龙虾鲜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黄霖说。

大余县年平均气温18.4摄氏度,无霜期302天,年均降雨量1549.0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沟渠530条,水源充足,年日照时长1771.3小时,属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适宜养殖鱼类的周期每年达8个多月,非常适宜发展淡水鱼、虾等水产品养殖。积温高、光照长、水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大余县的小龙虾比湖北等地的早上市1个月左右。

肉眼可见的养殖效益让很多企业想参与稻虾养殖产业,蜂拥而入的养殖规模也曾一度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困境。由于虾苗出水后不能长时间存放,放回原虾田也会因机械损伤等原因造成较大损失,曾有企业滞销几百斤虾苗。

针对这种情况,赣州市农业农村局、赣南科学院、赣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共同提出了结合大余县的气候优势,将虾苗投放到快抽穗的早稻田里,探索将原先“稻+虾”模式转变为“两稻+两虾”模式。“这种种养模式不但没有影响两季水稻种植,当初的虾苗还成了种虾,繁育出数量可观的虾苗,种稻、养虾两不误,产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大余县农业农村局高级水产师王春林说。

大余县为鼓励企业发展种养产业,构建了产业政策、要素保障、技术人才支撑等多元化保障体系。聘请湖北潜江龙虾学院客座教授、养殖专家为技术顾问;签约“湖南渔美康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赣南科学院、赣州市水科所为技术支持单位,成立了“大余县稻稻虾综合种养协会”,吸纳全县有“稻稻虾”种养实践经验技术人才,为“稻稻虾”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如今,当地稻虾种养模式产出的产品比湖北、湖南等主产区的小龙虾提前一个月上市,价格提高约1倍。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粮食生产面积不足问题,也有效提高粮食和虾的产量产值,实现了粮虾双丰收。

深化农旅融合融出好“钱”景

“哎,动了动了,上钩了,可以起竿了。”每年4月至5月,大余县内的稻稻虾基地都会迎来大批亲子家庭,他们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垂钓小龙虾带来的乐趣。

“假期很多人来钓小龙虾,一竿一网20元,可受欢迎咧。”黄霖一边忙着指导游客垂钓,一边笑着说。据他介绍,钓完龙虾,可以按批发价每斤20元将小龙虾买回家,或拿到基地的农家乐加工处理。

“每逢节假日,当地稻虾基地附近的农家乐龙虾宴格外火爆,加工好的熟虾每斤40元,人气最旺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5000元。”农家乐经营者赖小辉说。

每天下午4点是稻虾基地附近农家乐最繁忙的时候,工人们将从稻稻虾种养基地送来的小龙虾进行人工挑选后,再洗刷,经过烹饪,一盘盘香辣、蒜蓉、麻辣、十三香等口味的小龙虾就端上了餐桌。

“老板,来3斤香辣味的小龙虾!”从晚上6点一直到凌晨2点,有间蝦铺(新城店)都是客满的状态,一位难求。老板邹华说:“我们店的小龙虾是从附近的稻稻虾基地直接进货,肉质鲜美,客户都很喜欢来我这里吃小龙虾,从小龙虾开始上市到5月份,天天都生意火爆。”

康万家、鱼仙源、华轩、华翔等稻稻虾种养基地所在的新城镇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了“稻稻虾”主题餐馆、农家乐、夜宵店等20余家餐饮店,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稻稻虾”美食一条街。

“在发展稻虾养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增加产业的附加值,从单独卖生鲜产品,到进行餐饮拓展是一产向二产拓展的尝试。”彭钢说,“现在我们还在试着将养殖和研学旅游等三产项目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拓展更大的产业空间。”

“抓虾啦!”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争先恐后脱掉鞋袜,冲向田里,有的提着小桶,有的拿着网兜,有的干脆徒手……不一会儿就收获满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2021年4月新城镇水西村华轩稻稻虾种养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以来,一批又一批参加观光研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学习稻谷及其他粮食作物知识,从实践中探寻农耕文化,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稻虾养殖,当地的研学活动还增设互动体验环节,其中,小龙虾捕捉比赛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稻稻虾共生’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虾因稻而肥,稻因虾而香,科技和自然的结合真是魅力无穷。”大余县东门小学学生郑墨对于这次研学活动印象深刻。

大余县积极打造集旅游休闲、稻虾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旅基地,积极探索“种养+垂钓”“种养+观光”“种养+餐饮”等形式,以“稻稻虾”产业为核心,打造集旅游休闲、稻虾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的“山水田园”模式,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推动“稻稻虾”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10月底,大余县“稻稻虾”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带动3000余人就业增收。

探索联结机制实现“三方共赢”

岁末年终,大余县的天气依旧保持温热。新城镇桥西村华翔稻稻虾种养基地里,几名工人正在稻田里收集虾笼里的虾苗,不远处还有几名工人在岸边熟练地挑拣虾苗。虾苗分塘是县内各大稻虾种养基地年末的重要工作,一直要持续到12月下旬。

“由于虾苗密度过大,随着时间推移,虾苗逐渐长大,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利于虾苗成长,食物缺乏、争夺地盘等因素会导致争斗频繁,如果出现损伤会增加死亡率。”王春林介绍。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稻虾基地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还包三餐,加班还有加班费,甭提多好了!”长期在鱼仙源稻稻虾种养基地务工的新城镇京州村村民刘财娣说,她家的两亩水稻也流转给了基地,每年还有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相较于自己种植水稻,划算多了。

一稻一虾为大余县内的许多村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新城镇为例,以前一些村庄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闲置,也有村民零星种植水稻,但种植模式单一,种植双季水稻一年下来除去成本,一亩地的收益只有两三百元。

“现在我们村里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通过管理‘稻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养基地能获得每亩100元的管理费。每年在‘稻稻虾’收成旺季,还能为种养基地输送一定的劳动力,村集体按照劳动人数收取合作社一定的劳务费,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新城镇店孜里村党支部书记董晨光说,“有的村民不同意流转土地,想留着自己种植水稻,我们就将这部分土地置换到基地边缘处,这样不影响基地的规模化发展。”

通过置换和流转土地等方式,店孜里村所在的稻稻虾基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实行机械化耕种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带动了附近40多户村民在基地务工。

“长期务工的有8人,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龙虾收获的这几个月,每天能带动40多人在基地就业。”董晨光介绍道,“基地每年还捐赠3万元支持村里的道路、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修建和教育资助等公益事业。”

据大余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农艺师邱燕芳介绍,大余县内的稻虾种养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稻稻虾种养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农户(脱贫户)等养殖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吸收脱贫户到稻虾种养基地务工,或让脱贫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收益按股份分红,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帮扶模式。

如今,通过统一规划、充分整合,零散的稻虾种养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并采取“技术引领+统一购销”的模式,充分解决了农民资金、技术和业务等多种难题,构建“苗种繁育、立体养殖、物联流通、精深加工、餐饮消费”为一体的稻稻虾产业链。目前,大余县“稻稻虾”种养面积发展到8000余亩,综合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大余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稻稻虾’产业发展工作经费,优先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用于扶持‘稻稻虾’良种繁育中心、基地、电商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余县财政局局长王莹说,同时,大余县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对“稻稻虾”种养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