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构建就业公共服务协同运转“五大体系”》改革成果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2024年12月18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举办的中国改革(2024)年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地方实践高层研讨会上,我市《探索构建就业公共服务协同运转“五大体系”》改革成果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系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市域改革案例、全国唯一获评的就业领域改革案例。我市以全国首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创业带动就业、“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和技能人才培养协同运转五大体系建设,形成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示范性经验。项目实施以来,共建成1253家5+2就业之家,打造“一园三区六飞地”和七大技能提升平台,在强化原有5个劳务品牌基础上,新培育升级15个“小而美”劳务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效应。2024年9月,顺利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专家实地评估验收。
二、建好用好就业之家,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效
2024年我市聚焦发展所需、产业所急、群众所盼,大力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多方参与机制、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新格局,推动服务提质增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俞家栋实地考察我市就业之家建设工作并予以肯定。我市作为设区市代表出席全省用好5+2就业之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闻发布会,向全省介绍经验做法。目前,全市已建成5+2就业之家1253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和各开发区、大中专院校,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网。
三、抓好“赣州工匠”劳务品牌建设,打造就业服务“加速器”
我市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以四两拨千“金”之实招,锻造出“赣州工匠”劳务品牌金字招牌,形成以点带面的“3+N”劳务品牌发展格局,为全市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资源支撑。近年来,我市劳务品牌获得“2024年全国劳务品牌工作赛二等奖”“2024年江西省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一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23个。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优秀劳务品牌1个、省级劳务品牌4个、省级劳务品牌建设单位6个、省级劳务品牌产业园1个,累计带动就业131.03万人。
四、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我市积极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多项荣誉。在全国第二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荣获2银2优胜的全省最好成绩。承办江西省第二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荣获8金7银5铜14优胜佳绩,团体总分位列全省第1,我市代表队被授予“突出贡献单位”。在第三届江西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荣获9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9个优胜奖的历史最好成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优秀组织奖”。承办第六届全国电子信息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创想杯”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竞赛,荣获2金1银1铜佳绩。承办江西省“振兴杯”服装缝纫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2金2银1铜优异成绩。
五、深化赣深技工教育对口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我市积极探索“湾区+老区”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新路子,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制定出台《深圳市与赣州市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方案》,在师资培养、技能竞赛、技能评价等10个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赣深技工院校对口帮扶合作协议签约,深圳市5所技工院校对口帮扶我市5所技工院校,形成“专业有帮扶,校校有对接”的喜人局面。举办“特区携手老区”赣深技工教育精品课公开课活动,组织我市骨干教师到深圳开展业务培训、跟班学习。互派优秀技能人才参加两地相关职业技能大赛,邀请深圳专家为我市参加全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选手进行多轮培训指导,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参加“深圳工匠周”系列活动。深圳技工院校到我市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深入交流合作,推动两地技能技艺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六、“集体补助”绘就“老有所养”新愿景
为着力破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低难题,我市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探索实施了等额补助、“托底”补助、梯式补助和“托底+梯式”补助等补助模式。2024年全市已有215个乡镇、585个村(居)申请开展集体补助试点,已实现集体补助试点县(市、区)全覆盖,其中于都县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共为5.94万人完成集体补助缴费到账,补助金额234.76万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工作呈现出全面推进的态势,达到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实现精准参保扩面“一举多赢”的社会效果。
七、打造补充工伤保险试点2.0“升级版”
我市在全省首创开展补充工伤保险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进一步巩固拓展试点成效,完善出台“1+4”政策文件体系,推出补充工伤保险2.0版本,在全国率先将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等7类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补充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补充工伤保险实行政府主导,不仅缴费标准低,而且保障水平高、保障范围广、保障时间长,进一步织密了工伤保障安全网。2024年全市参加补充工伤保险户数3.66万家,参保110.08万人,其中特定人员参保5.9万人。我市补充工伤保险经验模式已在全省多地复制推广,2025年将在全省全面推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对我市补充工伤保险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八、开展“引才聚赣州 携手创未来”组团引才活动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保障全市“7510”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发展和用人需求,我市创新招聘方式,持续组织全市事业单位参加“引才聚赣州 携手创未来”组团引才活动,通过“带编制、带岗位、带政策、带待遇、带协议”方式,先后赴广州、成都、西安、长春、哈尔滨开展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活动。经报名确认、考试考核,现场与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421名研究生(其中博士3名)签订了聘用协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
九、创新治理欠薪方式,让农民工“安薪暖心”
为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我市创新提出“五化工作法”,将根治欠薪工作责任清单化、源头防控政策措施体系化、欠薪诉求核实甄别标准化、项目劳资专管员专业化、欠薪问题调处集成化,真正把欠薪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化解在基层,全力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相关做法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障监察局领导肯定性批示。组织开展“一线护薪 安薪暖心”活动,实地走访慰问“赣得安薪”项目困难农民工,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我市推进社会保障卡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智慧校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酒店入住、智慧安居、工资发放、政府补贴等领域拓展应用功能。2024年全市累计制发社会保障卡1022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总量已达到805万张。围绕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农村半径5公里的社会保障卡服务圈建设目标,建成21个人社管理服务窗口、280多个乡镇便民服务窗口、615个合作银行金融服务网点,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合作银行服务网络,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办、即时办”社保卡业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