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区县动态

绿水青山间的红色堡垒——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采访记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1-04-14 10:06来源:字号:

  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坐落在绿水青山间,当年项英、陈毅率领红军在此地坚持游击战争,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如今,兰溪村已建起了纪念小广场,小广场旁有一处土木结构的瓦房,这是当年陈毅隐居过的地方。
  日前,记者走进兰溪村,只见潺潺流水穿村过,田间地头春耕忙,陈毅旧居游人多……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渐次展现。
  “周篮”智助陈毅脱险
  说起兰溪村的红色故事,大余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朱常打开了话匣子:“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就设在村里的黄屋祠堂,并在这里进行了‘池江改编’。兰溪村不仅是当年项英、陈毅率领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北上抗日的聚集地,还是当年红军离开赣南进行战略大转移的重要路段之一。”
  兰溪村有一座静谧的农家小院,土木结构的青瓦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门额题匾上“陈毅同志旧居”六个大字遒劲有力。1936年春,陈毅来到兰溪村,在彭坑组村民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后陈毅因腿伤复发,应周三娣和她的丈夫刘汉光邀请来到她家居住,和同志们常聚在这里开会。周三娣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陈毅为她取名“周篮”,游击队员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连日来,到陈毅旧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周三娣次子、80多岁的刘士华走路已不利索,但还是认真地向参观者讲述母亲当年的故事:“我母亲很聪明,冬天帮游击队运子弹,把子弹绑在身上,用厚厚的棉袄遮住。出集市的时候国民党的兵要搜身,快排到她时,她就故意摔倒,士兵看她一身泥巴,就直接放她过去了。”
  “还有一次,陈毅在屋后树下看书,我母亲就在家门口的池塘洗衣服,突然发现敌人进村,很快就到家门口了,却又来不及报信。母亲急中生智,一边丢石头赶猪,一边大声喊‘你这只瘟猪仔还不快走,这么多国民党兵来了,会把你打死的!’陈毅听到后,赶紧转移到茂密森林,成功脱险。”一提起母亲的革命经历,老人思如泉涌。
  为了讲好革命故事,刘士华通过《大余党史》《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等书籍,收集到了《陈毅彭坑脱险记》《周篮帮助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6个故事》等一批革命故事,采取“观景点、听故事、看照片、读来信”办法,义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革命老区巨变,红色记忆永存。有着红色历史的兰溪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兰溪村弓里组,只见小洋楼星罗棋布,水泥路通村连户,古樟树下村民翩翩起舞……这是兰溪村这个原省级贫困村蝶变的一个缩影。“农忙下地种田,农闲车间挣钱。”在村里的电子加工厂,脱贫户郭小英一边熟练地组装气压表,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省司法厅驻兰溪村第一书记徐旭亮告诉记者,兰溪村积极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黄瑞扬、有为青年黄炳华和刘瞒香等回乡创办加工厂,通过“党员+贫困户”“致富能手+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像这样的加工厂我们村里有3个,带动了60多个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徐旭亮介绍道。不仅如此,兰溪村还大力发展农业观光采摘游和红色旅游,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果业、家禽、蔬菜、光伏等富民产业,多元化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与此同时,兰溪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扶贫挂点驻村单位省司法厅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旧的土坯房、乡间土路已不见踪影,小洋楼拔地而起,新建了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通组路硬化率达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8年,兰溪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获评赣州市“党建扶贫先进村”“江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持续攻坚和发展,兰溪村村民大力弘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敢打敢拼、勤劳致富,红色精神的种子在这里开出了幸福之花。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