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大余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5-27 10:46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可远程控制设备温度、湿度,生产车间实现“无人化”;通过“云眼”,原料储备量、生产线状态等情况一目了然……近日,记者在大余县中科锂业有限公司中控室看到,2名调度员指挥着厂区碳酸锂、氢氧化锂的生产。

  据该公司行政总监郑瑞良介绍,中科锂业是我市规模最大的氢氧化锂生产企业,填补了赣州的氢氧化锂产品空白,与赣锋锂业共同跃身全国锂盐生产企业第一梯队,独家开创的“一步法提锂”技术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和中科锂业一样,大余县众多企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该县聚焦打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配件、钨及有色金属、微纳粉体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余县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窗口期”,挺进新能源产业“新蓝海”,精心绘制新能源产业图谱、招商图谱,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园,依托中科锂业引进希尔曼新能源、东腾锂业等18家锂电新能源企业和9家规上企业,形成了“锂矿——锂盐——溶解剂——锂电池——锂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希尔曼新能源公司生产的锰系产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开辟了赣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公司独创的四氧化三锰一步氧化合成法工艺,可节省30%的生产成本。

  围绕锂电正极、负极、固态电池材料等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及前沿科技研究,大余县依托江西省低品位锂矿石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南大学锂电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全力推进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见效。东腾锂业开发了20多种锂离子电芯、50多项关键技术,在全国率先创新生产全极耳结构电池,生产的4680锂电池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依托赣粤汽车配套产业园“筑巢引凤”,瞄准苏浙沪等重点区域实行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鼎立汽车空调、锐足轻量化科技等19家电机、电控、智能汽车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赣粤汽车配套产业园成为策应赣州新能源科技城和华南汽车城的特色汽车零配件重要生产基地。

  凭借丰富的钨矿储量,大余县曾经被誉为“世界钨都”。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钨产业转型升级?大余县依托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高性能硬质合金精密刀钻具、球齿与棒材、贵金属综合利用等细分领域,引进金石合金、品信新材、晟运新材等100余家钨及有色金属产业相关企业,硬质合金产业园实现满园扩园。其中,翔鹭钨业是行业内极少数能对钨初级产品物理性能进行控制的厂家,生产的超细、超粗碳化钨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高端产品被业界誉为钨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挥赣州市钨产业研究院技术带动作用,大余县以钨精深加工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载体,引导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产学研攻关,加快技改扩能,不断推动钨精深加工及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矿业循环经济,培育了东宏锡业、天盛金属、梅岭新材料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每年可从矿物废渣中“淘”回数亿元财富,实现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

  新材料“锻造”新未来。大余县瞄准微纳粉体新材料在高科技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建设新材料双创孵化基地,规划工业园区用地247.17公顷为微纳粉体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该县聚焦“高大上、链群配”,在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首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悦安新材的龙头带动下,成功引进昶联科技、大鑫纳米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形成了“超细粉体—中试基地—MIM喂料—超硬、微波、软磁材料—航空涂料、储能材料、微电子控制设备”完整产业链。

  人才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大余县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创办“科技小院”,搭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8家,引育各领域人才1161人;依托中国科学院对口支援优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吸引了清华大学博士团队、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专家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携项目来大余中试,成功实现24个项目就地转化。大余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申报省级产业集群。大余工业园区在2023年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获得省级开发区第一等次。(记者吴明河 特约记者叶功富 通讯员叶相发)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