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端牢“饭碗”幸福长——赣州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保障粮食安全纪事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5-27 10:45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高田流满入低田,万耦齐耕破晓烟。”这是千余年前赣州开垦梯田、发展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赣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更好地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赣州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服务领域改革,试点“大托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缘起:探索“粮好模式”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赣州人口占全省五分之一、国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粮食生产在全省举足轻重。

  赣州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分散化、土地流转难,是长期困扰和制约当地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一关键问题,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赣州迫切需要探索“粮好模式”。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历史,有破难智慧。土地革命前,赣南广大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长期受地主、富农的经济剥削,生产力的发展被严重束缚。土地革命后,赣南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尽管当年苏区被“围剿”封锁,但他们抚平战争创伤,克服敌人掠夺摧残,使农业生产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那时,由于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耕牛农具普遍缺乏,广大苏区群众就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许多帮工组、耕田队、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这些行之有效的创举,为苏区军需民食提供了基本保障。

  他山,有攻玉之石。安徽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引起了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注意。2023年,市政府领导带领市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前往淮南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赣州农村实际,研究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

  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由基层党组织引领,支持鼓励农户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进行集中托管,再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全程跟进,引入保险托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农民增收,初步探索形成“一引领、两委托、三助力”服务模式,着力推动农业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生产“大托管”取得初步成效。

  运行:多方都有积极性

  “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水系、科学的管理,成就了宁都的“赣南粮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宁都先后获评国家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

  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红一方面军三四万人到宁都黄陂、小布地区集中,吃饭竟然不成问题。萧克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的部队驻在黄陂、小布一带。时间那么久,但吃饭、吃菜一点都不困难。”康克清也说:“那里是中心区,工作做得好,红军去了有吃的,住得下。”

  时隔90余年,在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试点中,宁都再次当起了“排头兵”。

  “以前承包土地,要我们自己挨家挨户去找农户谈,一对一签租赁合同,签100户往往要一个多月甚至几个月时间,遇到有的农户一时没做通思想工作,还要提着猪肉去加强沟通。农户的需求和顾虑也各有不同,有时候四周田地的农户同意租赁土地了,就中间那片田的农户不同意租,土地就无法连成片,对于农业生产集约化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宁都县益农综合服务中心董事长温伟清谈及以前土地流转问题时感慨道。他表示,现在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由村集体出面与农户谈判,经营主体承包土地时直接与村集体签订合同,土地流转变得高效又便捷。今年他签下了4000多亩耕地,占全乡耕地的三分之一。按照他现有设备承载量,还能再签8000亩耕地。

  “90后”温伟清是宁都县竹笮乡大富村人。他读初中时家里还是用牛耕地,家里8亩地翻一遍要4天,翻两遍包打平要12天;后来用微耕机只要3天至6天。现在,用新机械一天能耕30亩至40亩地,家里那点地一两小时就能搞定。2015年,温伟清在家里“力排众议”,贷款买回收割机。一开始,大家不放心让他割,他就免费帮亲戚收割稻子。大家看到机器管用,省时省力不浪费,请他来收割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温伟清按每亩100元的“良心价”帮人收割,一年就进账十几万元,除去成本净赚8万多元。后来三年,他每年添购1台收割机。2019年,他又跟本村几个农户成立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区域,甚至把生意做到了九江市。

  “在土地流转宣传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户不愿意出租土地,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承包的田地位置和面积会发生改变。”宁都县长胜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徐保林说。

  在赣南的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面临着规模经营难、服务提升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土地撂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为解决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我市积极探索发放承包地电子证照,开发电子证照查询系统。目前,赣县、兴国、宁都、于都、瑞金、安远等县(市、区)已开发电子证照查询系统,实现承包地“四至”、空间位置、面积等地块详情可在线查询和打印电子证书。

  “说老实话,以前把土地租出去,还真有点不放心,就担心土地会改变,甚至收不到租金。现在和村里签合同,有电子证照,遇到问题就直接找村干部,放心多了。如今我在外打工,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取一笔稳定的土地租金,这样划算。” 说起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带来的变化,宁都县长胜镇水枞村村民黄种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里出面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徐保林表示,长胜镇15个村目前共集中流转耕地1.35万亩,全部由县农投公司托管,用于水稻种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除代收农户土地流转费外,还能得到县农投公司的土地流转服务费。有了这笔资金,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就有着落了。

  效益:破解种地增收难题

  上犹县归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自耕7000亩,代耕1.7万亩。土地流转环节的顺畅化,使得土地加快变分散为集中,极大地缓解了耕地撂荒现象,为推行全程农业机械化耕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在,通过手机监测小程序,该公司执行董事余茂林就能动态掌握育秧大棚的温度、土地酸碱度等信息。在他看来,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能够助力农业生产提效降本。“农业生产‘大托管’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通过集中采购农机农资等消耗性产品,采购成本降低了30%至40%。同时,种植大户将土地流转后,有利于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为推行全程农业机械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粮食单产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提高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余茂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有一支7人组成的农机手队伍,平均年龄35岁,一人一年可为1000亩大田提供全程服务,每人平均年薪达10万元。“这样的薪酬待遇,让一些农村青壮年技术人才愿意留在家乡,为振兴乡村增添活力。”余茂林说。

  此外,为引入金融活水、汇聚多方合力,给农业发展降风险、增动力, 赣州创新推出农业生产“大托管”金融保险产品,积极争取扩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实施省级农业巨灾保险试点项目,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各银行保险机构深入挖掘农业保险保单的增信融资功能,大力推广“农保贷”业务及相衔接的专属信贷产品,有效缓解“大托管”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农业生产‘大托管’能够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等环节重新组合优化,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许太强表示,接下来,赣州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大托管”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记者钟瑜 曾晶 见习记者李萌)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