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持续推进绿色崛起综述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2-10-10 09:48来源: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字号: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秋日的赣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目之所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赣州,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粤港饮用水源地东江和北江源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幅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在赣南大地铺展开来。

  回眸过去十年,赣州绿色崛起成绩亮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期考核(2016-2017年)、绿色发展指数(2018年)全省第一,高质量发展考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考核连续六年(2016-2021年)稳居全省前列(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度均第一,2020年度第二),空气、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所有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十年翻番,赣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列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先后获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2017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9个、全省唯一的国务院2022年度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名单,获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12人,数量全省设区市第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了“赣州经验”……10年来,赣州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绿色正成为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优先,织密绿色屏障“保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赣州不断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美丽赣州建设行动,绿色屏障“保护网”越织越密。

  十年来——

  寻乌县创新生态修复方式,通过“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废弃矿山实现“绿色蝶变”。

  上犹县逐步推广物业进乡村模式,将农村环境卫生、物品堆放、家禽规范养殖等列入物业管护范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政府治理”向“群众自治”转变。

  崇义县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先建立县级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成立“两山银行”和林权收储中心,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4.8亿元。

  ……

  放眼赣南大地,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创新,无论是污染防治还是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十年来——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省前列,水质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环保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两轮环保基础设施三年行动,第一阶段投入100亿元建成投运23个重大项目,第二阶段预计投入65亿元实施17个项目建设,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大批重点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河湖滨带水生态修复工程……我市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全方位推进美丽赣州建设,2022年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农村环境提升、治理体系创新等五大领域系统实施16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1月至8月份开工157个、完成年度投资68.79亿元。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赣州不断擦亮美丽赣州“金字招牌”,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发展为要,下好绿色转型“先手棋”

  在安远县东江源头三百山,“三禁、三停、三转”生态保护措施,让这里变得美如仙境,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而在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和不合理开发一度使三百山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突出。安远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果断出台硬核举措,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快“三转”步伐,全面实行低产林转产、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转”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主动求变为安远县带来了新机遇——

  2022年三百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乡村休闲游、温泉养生游、东江探源游等为主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为群众带来绿色增收门路。

  三百山的“绿色崛起”,生动印证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不可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十年来,赣州高举绿色发展旗帜,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添活力,高质量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物流4个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2年上半年能耗强度下降4.7%。

  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序退出6家钢铁企业,陆续关停128家高耗能企业,节约能耗16万吨标煤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均在20%以上。

  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0%。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413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四分之一,装机和发电量均保持全省第一。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4个、绿色工厂11个、绿色设计产品4个。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与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崇义县、全南县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初步核算,2020年GEP分别达644.65亿元、387.23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约为当年GDP的7.23、4.45倍。创推“林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贷款新模式,累计新增林权抵押面积18.9万亩、贷款达4.53亿元。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

  推进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争取赣州高新区列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成投运餐厨废物和无害化处理国家试点项目,年处理餐厨废弃物7.3万吨,上网电量可达1013.5万度。

  垃圾分类、限塑行动、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广泛开展,绿色、低碳、节能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动人篇章,赣州正在续写。

  惠民为本,增强群众绿色“获得感”

  南酸枣、刺葡萄,曾生长在深山密林中无人问津,为利用好这些生态资源,崇义县将这些“野果子”进行优化培育,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南酸枣、刺葡萄种植,不断延伸野果深加工产业链,打响君子谷刺葡萄酒、齐云山南酸枣糕等品牌,走出了一条“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的融合发展路径。

  小小一颗枣、一根藤,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眼中的“致富果”,“美丽风景”正在变身“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十年来,赣州立足绿色生态这个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不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生态资产不断盘活。赣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多渠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市林权抵押贷款544.51万亩、贷款金额85.5亿元,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0亿元。

  生态品牌越打越响。全面启动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建,获批筹建全省首个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成富硒示范基地110个,有效期内“两品一标”591个。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蝉联全国水果类第一。建成国家油茶产品质检中心,成功注册“赣南高山茶”集体商标。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吸纳、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加入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辐射带动7.1万户贫困户、25.85万人增收脱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赣州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展现美丽赣州形象的发力点,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宜居品质持续提升——

  在信丰县小江镇,昔日“荒山黑土”变绿水青山,“靠山吃山”变绿色发展,“空心村组”变美丽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上犹县上犹江,渔民搬迁上岸,“水上漂”现象不见了,上犹江回归“高颜值”,前来赏美景、品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赣州蓉江新区,十里花溪生态绿廊和滨江公园赋予城市灵动之美,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首选之地。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赣南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场景不断上演。

  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新征程展现新担当。赣州将坚定不移推进美丽赣州建设,久久为功、争创一流,奋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赣州样板、革命老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见习记者刘晓慧 通讯员江信芳 钟小明)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