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执行和结果>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11号建议答复的函

访问量:

关于市五届人大次会议211号建议

答复的函

市农业农村局:

刘传仁代表在市人大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实施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现提出如下协办意见,供贵局参考: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

(一)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主要由市自然资源局负责,我局负责做好国保省保集中连片中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1.基本情况。我局组织开展了为期5年的赣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复查,新增加文物调查点5679处,对这些新增加的文物调查点都进行了登记记录、造册、建立档案工作。截至2021年1月,全市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90个点,其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个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29个点、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24个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2个点,很大部分分布在各县(市、区)古村落中。《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先后实施年,我局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新增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5处在乡村。

2.组织实施乡村革命遗址维修工程2013-2019年,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5亿多元,修缮了244处革命遗址,宁都小布、东山坝、黄陂,于都禾丰等地,宁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文物活化利用十大优秀项目奖殊荣;于都县博物馆入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团队名单,于都县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名单。赣南原中央苏区18个县全部纳入国家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的全红县。

3.积极实施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出台了《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投入近5亿元,分批抢修全市113处围屋。目前,全市围屋维修计划待启动47处,正在编制方案14处,已完成方案编制7处,方案已报审4处,正在招标1处,已开工11处,已完工38处。维修后的定南老城黄砂口村、安远老围村、龙南关西村等围屋村庄保护利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4.积极推进赣州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出台了《赣州市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对全市5000多座古祠堂正在进行甄别、分类挂牌保护,建立了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5.配合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已对全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确划定了保护房屋。同时,积极打造城乡交融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将瑞金密溪村、赣县白鹭村、会昌羊角村等凝聚众多历史文化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遗址整合开发。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昌羊角水堡文物维修工程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6.挂牌保护、科学规划和修缮问题。2020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办发(试行)》,我市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安全保卫、消防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较好,修缮时能够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

(二)下一步,我市将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古祠堂工作方案,尽快公布客家围屋保护名录、革命遗址保护名录和古祠堂保护名录。

二、我市文广新旅系统充分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能作用

  (一)工作进展情况

1.攻坚基层公共文化基础短板弱项。针对村级文化设施短板,指导县(市、区)统筹使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组织实施文广新旅系统《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组成局领导带队机关重点工作推进组,重点督促县(市、区)加快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经上下努力,6月底前全市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7个,基本实现了清零目标。着力提高基层文化骨干业务技能,组织11个贫困县2104个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参加了电商线上培训,23名乡镇文化站站长参加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线上培训。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会同宣传部组织开展了2020年江西“最美基层文化人”学习宣传活动,推荐我市乡镇、村文化工作者各4名。

2.服务乡村深化文化惠民。指导基层坚持开展“文化惠民周”、“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乡”等常态文化活动。元旦春节期间,以赣州市第五届文化惠民周活动为牵引,在全市城乡举办了上千场群众文化活动;邀请市内书画家走进乡村,现场为农民群众题赠春联、年画近万幅。市级专业院团脱贫攻坚、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专题文艺巡演已达128场,全市送戏下乡达到850场、送电影下乡40892场。下拨农村公益电影版权购买经费82.4万元,提高了农村放映电影品质。从市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73.42万元用于数字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支持县(市、区)开展基层图书馆、分馆互联互通工作,提升数字农家书屋服务水平。

3.传承乡村非遗民俗文化。积极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推荐申报工作。经省文化厅、国家文旅部评审公布,我市兴国县山歌、安远县赣南采茶戏、信丰县嘉定镇合唱、宁都县石上镇灯彩被命名2018-2020年度“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兴国县山歌、信丰县嘉定镇列入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开展了节庆期间非遗传承展示活动。2019年,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共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80余场,参与人数达到121000余人次。广泛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6月上旬,在城乡分别举办了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的系列非遗宣传展示展览活动。组织宁都县傩舞演出团队参加了全省傩文化展演,获得三等奖。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了龙南第四届旅游文化节、崇义阳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积极推进乡村非遗扶贫工坊建设。2020年,经深入发掘、积极申报,我市有13个工坊列入国家文旅部非遗工坊库,占全省52%,其中,廖奶奶咸鸭蛋非遗扶贫工坊影响较大,江西电视台旅游频道进行了拍摄报道。6月1日,在全省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和管理培训班上,我市3个工坊主作了经验介绍。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围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三合一”融合打造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试点县(市、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指导县(市、区)统筹使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全市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和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对试点(乡、镇)和重点村按不低于5万元标准予以补助。

2.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组织指导基层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电影、送戏、自办文体活动);二是争取省文旅厅支持,组织我市更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参加省级专业培训,扶持民间艺术团体,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三是鼓励县(市、区)、乡镇积极申报全国、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擦亮赣南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3.推进乡村非遗传承。建设一批乡村非遗传习所和展示馆,继续为传承人搭建传承平台,推进传习所和展示馆建设,组织开展各具特色非遗活态传承传播活动。开展市级非遗小镇申报工作。启动市级非遗小镇申报工作,促进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非遗小镇。

4.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村旅游龙头产品,加强品牌创建指导,积极组织各地创建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工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鼓励各地整合乡村旅游优质资源,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带动旅游扶贫。

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2021年4月29日

相关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