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 English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邮箱 | 即时通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市情>幸福赣州>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江南宋城”

发布日期:2017-12-14  来源:  发布部门:  字体:[ ]

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江南宋城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古城墙

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经八境台到西门长3.6千米。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

赣州古城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砖城墙,虽经岁月更迭,风雨侵蚀,仍紧紧地环抱守护着赣州古城。199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老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巅,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其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郁孤台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台上建有3层高的仿木结构楼阁,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古城全景。

3、八境台

八境台位于赣州老城区东北隅古城墙上。登上八境台,赣州八景便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而得名。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年间(1056~1063年),建成时,知州孔宗翰将登台所见的美景绘成虔州八境图,后来他在山东密州请著名诗人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八景

八境台建成后,历代均有修葺。1984年改建为高28米的3层仿宋代建筑。登上凭江而立的八境台,城外的山水田园之美,城内的亭台楼阁之秀,尽收眼底。

4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赣州城西北郊6.8千米处,面积6平方千米,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自唐代开始,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到了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开凿达到了高峰。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积、数量以及造像尺度、规模都不算大,但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处,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福寿沟

福寿沟由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赣州知军刘彝规划建成,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富创造性的城市排水、排污、排雨综合工程。福寿沟与章江、贡江相通的12个水窗,可视江水的涨落而自行关启,它和古城墙、古街道、古浮桥并称为古代赣州城市建设的四大工程。

福寿沟的集水范围以文清路为界,以东的经福沟流进贡江,以西的经寿沟流到章江。福寿沟总长14.6千米,主沟断面宽约1米,深约2米,集水面积达2.7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经过修复的福寿沟再次恢复了排水功能,至今仍为赣州老城区的排水主干道。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三、宋明理学发祥地

1、理学在赣州的开创

宋代以后的理学,曾经是中国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与思想,由其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在赣州开创。作为理学的开山始祖,周敦颐在赣州发表了代表理学的经典之作——《太极图说》和《通书》,设计了包含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理学中一系列的范围和例题,世称濂学。后来,他的两个弟子——程颢、程颐兄弟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成为一代理学宗师,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后人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尊称两兄弟为二程

2、理学在赣州的发展

自周敦颐与弟子程颢、程颐在赣州创立理学以后,许多追随者纷至沓来,在这里研究和传播理学。北宋的杨时和南宋的朱熹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杨时先后拜师于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终悟程门理学之真谛,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后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并在赣州写下阐述其主要观点的重要著作之一——《养生学》。他在赣州任职时还讲学、传习,一时弟子如云。

朱熹专心儒学,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理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他继承二程衣钵,后人又称中国理学为程朱理学

3、理学在赣州的繁荣

经过历代理学家的的努力,到了明代,理学在赣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主要有:王阳明、罗洪先、欧阳德、薛侃、吴澄、陈九川、何廷仁、黄弘纲、何春、管登、袁庆麟、陈献章、湛若水、罗钦顺、罗汝芳、刘节等,而王阳明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在赣州虽然只生活了4年,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和功业都在赣州完成,其理学思想也正是在赣州完善并推向新阶段的。他通过开办书院(如创办阳明书院、重建濂溪书院),兴办社学,颁行《训蒙大意》、《南赣乡约》,讲学(如在通天岩讲学赋诗)等方式对赣州民众进行教化,使得理学在赣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来,他的一些弟子和其他知名理学家,为寻访他的足迹,也纷纷会聚赣州讲学或游历,传播理学,使得赣州理学文化越发灿烂。

客家人的摇篮

一、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

客家,汉民族重要分支和重要民系。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或黄河流域地区的中原汉族,自东晋以来不断南迁,逐渐进入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定居,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个族群。

在客家人迁入之前,赣州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但在经历了中原汉民向南方的五次大迁徙以后,赣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方言区,客家人达8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这里既有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和闽西回迁到赣州的新客家

二、客家民俗

1、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州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赣州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显现出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二是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较多;三是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州,使赣州的客家方言不像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正所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2、客家文艺

赣州客家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赣县东河戏、石城灯彩、信丰手端木偶戏、宁都采茶戏和傩戏、龙南香火龙和杨村过山溜、赣州南北词,以及各种宗教酬神舞、五句板、古文、风俗歌、民间小调等等,可谓众彩纷呈。其中最具影响、且系土生土长纯客家风情,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赣南采茶戏和兴国山歌。

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是赣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戏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客家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题材上多以基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客家人爱唱山歌,一曲美妙动听的客家山歌,能激起每一个客家儿女的无限激情,而兴国的山歌则唱得最为普遍,广泛流行于民间。兴国山歌内容极其丰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地表达了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旧社会罪恶的鞭笞,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成为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宣传形式之一,在我国革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兴国山歌是中原古风遗韵和兴国土著文化相融汇的结晶,是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的乐器,在赣州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于都唢呐最为有名,据考证有1000多年的历史。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数百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

3、客家习俗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先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如:尚礼好客的客家礼仪习俗,九狮拜象、山里哭丧、哭嫁、叩娘等民间习俗。这些风俗习惯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各方面,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赣州客家人的婚礼中,有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哭嫁往往是哭得非常伤心,俗云“闺女不哭,娘家无福”。哭嫁不仅有专门的哭嫁歌,还有许多程序,新娘哭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开始是倾诉姐妹离别之情,接着是哭母女离别之情,最后才是谢客,感谢众姐妹、众乡亲来送她。

4、客家美食

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发祥地之一,其客家饮食文化源于中原,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它始于两晋,成熟于明清。其中的客家菜文化内涵丰厚,从用料、烹制方法到风味自成一派,其味型以鲜辣醇厚见长,清淡脆嫩兼具,原料山野气息浓郁,烹调方法精妙考究,人文气息意蕴深远,比较符合现代返璞归真的消费观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四星望月、酿豆腐、小炒鱼、萝卜饺、荷包胙、凤眼珍珠、三杯鸡、肉丸子、黄元米果、鱼脯、擂茶等风味独特,美味可口,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美食。特别是兴国客家的传统菜——粉蒸鱼,19294月毛泽东在兴国品尝后,亲自命名为“四星望月”。从此声名远播。

三、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炼,来自拓展生存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新增彩。赣州孕育伟大的客家民系的同时,也孕育了多彩的客家文化,培育了不朽的客家精神,即:纯朴善良,勤劳节俭,崇文重教,拼搏进取,热情好客,开明开放。

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一、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围攻,1929114日,毛泽东、朱德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下,红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在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以后,逐渐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并定都瑞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中国红色中央政权胜利诞生。

二、长征从这里开始

1、长征开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从苏区突围,实行战略转移。1934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共8.6万余人,从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曾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品质和作风,最后积淀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像一面不朽的红旗永远飘扬在人民心中。

三、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根据组织安排,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等,领导留守的红军部队和干部群众,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3月,中央苏区全部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苏区人民惨遭敌人报复。项英、陈毅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电报指示,指挥留守红军队伍分成九路,从于都南部山区向外突围。项英、陈毅辗转来到赣粤边境的油山地区,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其斗争艰苦程度丝毫不亚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它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为党保存了在中国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和一批骨干力量,为后来建立新四军,开辟华东、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永恒的苏区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在领导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培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它既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头。

在苏区时,中国共产党和苏区干部十分注重执政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党和苏维埃政府所做的每件事情,无不是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这也是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的根本原因。

在瑞金时,毛泽东教导苏区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率先垂范。当年,他住在叶坪村时,经常帮助驻地附近农民引水抗旱,组织村民兴修水利。后来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为解决饮水问题,毛泽东又亲自指导和帮助沙洲坝人民打了一口井,这就是著名的红井。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从心底里感谢毛主席,特意在井边竖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来木牌改为石碑,清澈的井水至今还滋润着沙洲坝的人民。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