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赣南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3-09-07 12:46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赣南,被誉为客家人的家园故土。

厚重如磐的是峰峦连绵的大山雄峰,千年飘逸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竹海,逶迤奔放的是清波荡漾的河流大川。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交错的大小河川,形成蜿蜒万里的天然河道,柔柔地流淌在赣南重重叠叠的山峦密林间。这块土地四季分明,土地丰饶,雨量充沛,河泊终年不竭,树木千年不朽,野草春发夏荣。

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其间,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赣南宛若一个聚宝盆。东北横卧着的武夷山脉,南方盘亘着的南岭山脉、大庾岭、九连山,西北盘踞着罗霄山脉的诸广山,三条长长的山脉的余脉都在赣南聚首。天工造化,天然屏蔽,一座巨大的绿色盆地得以诗意般地形成。伟大的客家民系就在这曼妙的诗意环境中形成、生长。

行走在气势磅礴的赣江源头,令人无法不对这片土地产生深深的敬畏。它承接千百年的岁月风流,天然具备了一种顽强的破土而出的品格。凝视南方,透过历史的天空,我们依稀可以听见赣巨人的脚步轰鸣声和木客划破原始森林的山歌声。赣巨人,抑或木客,以及生于此的百越人,搅动着这片热土,吸引着无数的中原人前来,开始它艰难而璀璨的文明历程。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中原烽火连天,数以万计的汉先民携家带口,举族南迁。汉先民们,泪别故乡,泪别中原,身负祖牌,举族入赣。或溯赣江散罗霄山麓,或再向前行勇闯十八滩进入虔州城;或溯鹭溪河,走官村、白鹭、田村进赣县;或越抚地,抵宁都、瑞金、会昌、石城,打通闽粤通衢……仿如生命的火种,这些寻求生存与希望的中原汉先民,在赣南客居了下来。客地为家,逢山有客,这就是客家。赣南成了客家摇篮。

两晋之后,客家人又历经唐宋明清数次迁徙。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中原汉先民,携着中原文化的火种,背井离乡,再度南迁。其中,大部分客家人流连赣南山水,眷恋这块土地,在“秦木客”的故乡安家立业,在赣巨人的传说中开始创造新的故事。这些一直聚居在赣南一域,未曾挪动过的客家人被唤作“老客”;而溯章江贡水,或走闽粤通衢,或过筠门岭隘,或越大庾梅关,或跨武夷山脉,继续辗转漂泊,往闽地去或往粤境去,聚居数代、十数代、数十代后,又重返赣南的这部分返归的客家人唤作“新客”。

在这双向移动中,赣州成为老客的家园、新客的故园,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

纵观历史,赣州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是有其原因的。除了生存环境相对安宁这个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即汉先民第二次南迁之时,此时因为梅关驿道的开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得以贯通,赣州的经济地位在全国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当时的虔州(今赣州)已领赣县、雩都(于都)、南康、信丰、大庾(大余)、虔化(宁都)、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11个县,政通人和,人口增多,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相应提升,主要表现在农业迅速发展、制瓷业相对发达、洪州-虔州-广州的商路已成为当时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赣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江淮地区。

二是赣州北部的石城、虔化二县,天然地具有极为安全与安详的聚居条件。石城位于赣东南,与福建的宁化、长汀相邻;虔化县位于赣南北部,与抚州的宜黄接壤,两县远离虔州府城,并且山路难行,交通闭塞,是移民避乱的极佳之地,况且两县山环水抱,土地肥沃,山多人少,适合农耕,这些看似贫瘠的自然条件,却是汉先民躲避战乱和繁衍生息的乐土。

三是石城、虔化二县,均具继续远走他乡的交通便利。石城有闽粤通衢之称,走水路可以到达虔州、南昌、九江,走陆路可以通往广昌、瑞金、长汀、宁化等地;虔化位于古驿道的三岔口,东可到闽西的宁化和石壁,西可到虔州、粤北南雄,南可到粤东等地。这种通衢之利,令逃避战火的汉先民有了可进可退的双向选择,中原战火平息了可以返回故地,中原战火蔓延来了可以再向外迁。因此,石城、宁都成为中原汉先民入赣后的早期聚居地。

赣南大地,钟灵毓秀。因为中原汉先民的迁入,因为老客的千年驻扎、新客的明清往返,从此烟火旺盛、围屋林立、村落连绵,从此四季荡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远避战争的客家先民,聚居丰饶的客山客水,走进厚重的客家历史。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从此醉于这方秀丽,融于这方风情,魂牵这方土地。(文瑞)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