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奋力谱写新篇章——赣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4-26 09:35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4月10日,一则喜讯如春风拂过赣南大地:赣州获评2023年度全省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名,这是省委、省政府开展分类综合考核以来,我市连续第11年获评全省先进。 

  GDP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62位,增速连续13年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7个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怀厚爱,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火热实践,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扎实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座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正日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集群发展显优势

  连日来,我市稀土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热辣滚烫”,中国稀土集团创新产业基地项目、年产1000吨(稀土氧化物)离子型稀土镁盐无铵开采绿色矿山项目等四大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助力我市稀土产业集群加速向绿色低碳、高端智能发展。 

  稀土,是赣州的“王牌”资源。从过去以初级加工为主,到现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跃入价值链中高端,“稀土王国”的千亿产业图景呈现勃勃生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顺利落地,“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高标准建设,2023第二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2023(第六届)中国稀土论坛先后举办……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稀土产业之变,是我市做大做强产业经济的生动写照。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坚持集群化发展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1+5+N”主导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深深根植于这片红色土地的一个个产业,正长成参天大树,变得枝繁叶茂。 

  通过提规模、强品牌、扩平台,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完成营收从百亿元到2700亿元的跨越,成为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

  从小打小闹到大产大销,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升级转移,打造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瑞金织造等区域特色生产基地。 

  随着工业倍增升级三年行动胜利收官,我市的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方阵不断壮大,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4.1%、提高近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保持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上升至全省第3位;千亿产业集群增至4个,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4个、省级产业集群23个。

  工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农业也从昔日“靠天吃饭”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三大支柱富民产业风声水起,拉开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大幕。 

  做优“果盘子”——赣南脐橙产业深耕果品质量、搭乘网络快车,种植面积达194万亩,品牌价值691.27亿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区域品牌水果类第一。 

  端稳“油瓶子”——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全市油茶林面积、茶油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省第一,赣南茶油连续六年荣登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丰富“菜篮子”——获批设立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全市现有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4家,赣南富硒蔬菜乘坐中欧班列进军欧洲市场。 

  举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大余丫山、南康家居小镇、章贡区郁孤台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休闲街区,崇义列入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围绕“一核三区”和全域旅游打造的旅游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春节假期接待游客超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6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0.5%、16.51%。

  盘活资源、扬优成势,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号角齐鸣,聚合澎湃之力催动“赣州号”发展快车疾速前行。

  开放合作添活力

  4月15日,2024年江西“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园区一体化发展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双招双引推介会在深圳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97.9亿元。赣深高铁开通,赣州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两地在多领域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开创了“特区+老区”合作发展全国范例。 

  地处江西“南大门”,我市以“四面逢源”“八面来风”之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昔日的内陆腹地,正充满活力地迈向双向开放新高地。

  ——出山入海,通道平台“大联通”。

  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瓶颈,我市全力拓通道、筑平台,跑出开放加速度,正成为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州黄金机场为四省边际区域最大支线机场,通达全国28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191.3万人次,瑞金机场基本建成。赣州港千吨级货运码头开港运营,全面补齐水运短板。当前,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43公里,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铁路营运里程达923公里,其中动车高铁356公里;普通公路实现县县通国道、村村通客车、组组通水泥路;中心城区建成103公里快速路,“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基本形成。 

  有“出山路”,也有“出海口”。我市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探索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融合”,赣州国际陆港班列开行总数及吞吐量位居全国内陆港口“第一方阵”,覆盖全球22个国家、151个城市。 

  ——优化环境,体制机制“大接轨”。

  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为目标,我市坚定不移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大胆解“难”、着力治“痛”、及时疏“堵”。改革启动以来,604项对标提升事项全面完成,评标定标分离等18项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审批环节、材料、时限均压减36%以上,企业开办0.5天、零成本,83%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151个事项“跨省通办”,127项深圳事项在赣州“24小时自助可办”。 

  今日赣州,“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蔚然成风,各级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政商关系“亲上加清”。赣州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愈加响亮。

  ——双向奔赴,区域合作“大互动”。

  以开放的胸襟“走出去”“请进来”,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央企援赣、粤企入赣、进博会赣州专场推介会以及家具、脐橙、纺织服装博览会等活动;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267.32亿元,增长5.6%。格力电器、吉利、美克美家、天能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争相进驻,赣南大地逐渐成为要素集聚磁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州、加拿大万锦市、匈牙利森特什市客人纷纷前来交流考察、探讨合作,组团赴发达国家开展招商,与葡萄牙、意大利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跨国交流……在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我市对外开放的姿态愈加自信从容,目前,已与19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牵手4个国际友好城市。 

  创新引领强动能

  3月26日,《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获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5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之力促进我市科创向“新”力不断提升。 

  如大潮奔涌,似细雨润泽,赣南大地涌动着活跃的创新力量。全市上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在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强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进入全省前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我市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在全省率先推动地方科技立法,出台赣州科技新政20条,建立研发投入攻坚联席会议制度,让企业创新创业更有底气。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32家,数量居全省第二。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我市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公司实施‘机器换人’后,人均产值已达300万元,运营成本下降35%,人均效率提升近4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赣州深联电路有限公司IT信息部经理黄贤传表示。 

  ——创新成果源源不断。 

  继去年11月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成立后,今年4月,该中心现代家具分中心、电子信息分中心相继成立。中心链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孵化园区、中试基地、企业,将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我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3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载体,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落地。目前,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基本完成筹建,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筹建。2023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赣州入围3项,全市23项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成立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打通“国家智库”服务革命老区的绿色通道;“稀土权威”严纯华、“人民英雄”张伯礼等院士纷纷前来把脉问诊、开展合作……如今,越来越多的院士与我市结缘,带来一系列好项目、金点子、硬资源。

  赣州正成为四海人才到此创新创造、成就事业的热土。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引进院士105人,引进培养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700余人,以及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4.61万人。借力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及各类“人才飞地”“工作站”,一批人才项目落户我市。 

  新技术、新产品“无中生有”,新业态、新应用蓬勃兴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赣州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前景越来越光明。

  民生为本绘底色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3%,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8%,完成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求医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七个位”19.12万个,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院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公众安全感连续五年全省第一……翻看2023年的赣州民生答卷,每一项都蕴含着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市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百姓“关键小事”,986万赣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我市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工作,依托“5+2就业之家”、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帮扶车间等平台载体,努力将就业创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将惠企稳岗政策送到企业厂门口,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再提升。2023年,全市组织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27万人次,脱贫劳动力就业率84%;累计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926人,带动4.19万户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留赣州就业率达51.7%,创历史最好水平。 

  “学子门前读,老者有社保,文明唱古韵,乡村乐逍遥……”近日,上犹县营前镇石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孝老食堂”开始了饭前三分钟政策宣讲,在这里常态用餐的40余名老人拍手叫好。聚焦“一老一小”两大重点群体,我市发挥阵地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志愿力量,用实际行动托起“朝夕美好”。目前,赣州已获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启动实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安养工程”试点,建立“亲情连线工作室”4264个、“童心港湾”项目点289个。 

  既承载“烟火气”“历史味”,也创造新家园、新生活,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市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老旧街区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5个、城市棚户区3.69万户。章贡区解放街道新赣南路社区在改造老旧小区过程中,引入社会资本新建立体智慧停车场,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带动了周边餐饮发展。会昌县利用乡贤赖声川戏剧影响力,将老旧小区改造和戏剧小镇建设结合起来,老街巷变身为集“游学研、居业养”于一体的戏剧艺术中心。 

  河水清了,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通过实施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于都县梓山镇“颜值”刷新,水土保持措施产生总经济效益800余万元。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巩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6个美丽宜居先行县,34个美丽宜居乡镇、335个美丽宜居村庄、5.59万个美丽庭院,如闪亮明珠点缀赣南山川。

  绘就民生“底色”,擦亮发展“成色”。随着一桩桩民生实事稳步推进,老区人民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全市上下以感恩之情、奋进之志、实干之行,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记者张惠婷)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